死刑存廢哪些實質問題
民眾支持以死刑報應與預防犯罪,而民眾的這種觀念形成社會中刑事司法活動的觀念基礎,那么,我們可以說,某個國家可否廢止死刑,基本上取決于社會的實際狀況,要看民眾能否理解,社會經濟文化等能否適應。因此,應否全面廢止死刑,屬于社會是否適應問題。具體而言,包含三方面的問題:
1、民眾心理的適應。
有論者認為,對死刑存廢的認識,屬于社會心理的一部分,與個體的文化程度沒有必然聯系、在廢止死刑的情況下用自由刑能否滿足意欲消滅罪犯生命的被害人復仇、安全心理需要?這是普通民眾對廢止死刑的首先詰問。尤其對我國而言,民眾強烈的報應心理就為死刑的廢止設置了維持報應難題。這不是死刑廢止論通過理性的思辨與論證能夠回答的,而是要依賴于社會文化的疏導、人際關系的改良。
2、社會安全機制的適應。
民眾希望有生命安全、安定的生存與發展條件,不希望任何犯罪出現。人們難免依賴死刑來打擊暴力犯罪,維護良好治安。這就為廢止死刑帶來社會治安難題。因此,在死刑廢止后,社會用什么有效地保持對暴力犯罪的威懾?這是普通民眾對廢止死刑的第二個詰問,也反映出社會為保全自己應采用何種手段才是有效、必要的問題。這要依賴于人類社會在發展中不斷探索社會安全機制的完善與健全。
3、社會管理手段的適應。
客觀而言,對罪犯的改造是個復雜的社會工程,犯罪人的完全改善有一定的難度。這就為廢止死刑帶來罪犯矯正的難題。而且,對于統治者而言,如果廢除了死刑,用什么來有效地維持對社會的統治?盡管這不是民眾所關心的,但卻是統治者必然面對與必須處理的問題。單就統治與被統治關系來說,只要有統治,就有對統治的不服從。在政治上,公民的不服從具有道德基礎、法律精神與憲法的依據、這就形成統治與反抗之間的矛盾,可能表現為暴力的沖突,雙方能否避開殺人的手段而不用?所以,雖然犯罪不可避免,雖然對統治總有一定的反抗,但是,對民眾而言,總是不希望有任何犯罪發生來威脅或者侵犯自身的安全;對于統治者而言,則總是擔心有任何反抗來威脅其統治的秩序。當社會群體能夠產生、完善其安全機制,將犯罪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不至于打破民眾內心的安全平衡與統治者的自我克制,社會就會對死刑廢止逐步適應。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知識,如果你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開具政審證明和無犯罪記錄證明需要哪些手續和材料
2021-01-19員工獲得激勵股權能否轉讓
2021-02-02公司章程與公司法規定不一致時應依哪個為準
2020-11-23發明專利申報步驟是什么
2021-03-20省高院有死刑復核權嗎
2021-03-22舉行婚禮沒有結婚手續怎么辦
2021-02-03事實婚姻受法律保護嗎
2021-02-23繼父贍養糾紛贍養費
2021-03-05房產證是夫妻名字抵押貸款需要兩人簽字嗎
2021-01-13房屋有抵押買賣也不破租賃嗎
2021-02-06買賣合同范本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021-01-29按份共有房產已過戶可以贈與嗎
2021-01-23如何確保售樓書具有法律效力
2020-12-06勞動合同的變更
2021-01-31用人單位私自修改合同期限該合同還有效嗎
2020-12-25交通事故保險公司賠償完家屬還要錢怎么辦
2021-01-23如何計算長期人身保險業務的最低償付
2021-03-14新法修訂對保險公司提出挑戰
2020-11-29社會保險領域嚴重失信人名單管理暫行辦法
2021-01-26車禍理賠和法院判決的區別是什么
202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