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罪名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
一、概念及其構成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是指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五萬元以上的行為。
對于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的行為,我國一直按照原刑法規定的投機倒把罪予以認定和處罰,但該罪的口袋化特征已明顯滯后于經濟生活的迅猛發展和復雜多變。l993年2月22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該法第38條規定:“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可以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該規定過于原則,實踐中對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的行為仍按投機倒把罪認定。《關于懲治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決定》將之作為單獨罪名加以規定,對于有力打擊現在社會廣泛存在的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的行為具有重要意義。本法于本條明定此罪,其意亦在于此。
(一)客體要件
本罪所侵害的客體是復雜客體,包括國家有關產品質量、工商行政的管理制度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本罪的犯罪對象是偽劣產品。所謂偽劣產品,從廣義上而言,根據《產品質量法》第2條的規定,這里的“產品”,應是指經過加工、制作、用于銷售的產品,但不包括建筑工程。
本罪與詐騙罪的界限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犯罪一般表現為在產品中摻雜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等欺騙手段;而詐騙罪常常亦以冒充銷售產品的工商活動來實現。兩者往往極易混淆。兩者有著本質的不同:(1)所侵犯的客體不同。本罪所侵犯的是市場管理的正常活動及費者的合法權益,包括其人身健康及財產安全等權利;而詐騙罪則是對財產的所有權造成侵害。(2)犯罪目的不同。本罪一般表現為以獲取非法利潤為目的,但也可以是出于其他非法目的,如為了不正當競爭,通過生產、銷售偽劣產品冒充為他人生產的產品,毀壞他人名譽,以使自己處于有利的地位等;而后者則只能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
現代生產行業布滿了假貨的存在,所以在消費者購買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到正規的專柜或者有相關營業執照的地方進行購買,減少我們的購物風險,以上內容是由律霸網小編為您精心收集,期望能為您帶來幫助,也希望您能前往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2020年公司具備什么條件才能上市
2021-02-22法律如何規定溢價收購
2020-12-11圖書的著作權歸屬是怎樣確定的
2021-03-22假釋與減刑的區別有哪些
2021-02-09公證處公證流程
2020-11-08怎么收集離婚證據
2021-01-05無結婚證酒席錢要賠償嗎
2021-03-02沒有領結婚證要離婚,小孩怎么判
2021-01-18海商海事能否簡易程序
2021-03-16行政處罰的種類有哪些
2021-03-20承攬人擅自更換材料怎么擔責
2020-12-02喪失繼承權會產生什么影響
2020-12-02如何書寫開發房地產協議書呢
2020-11-25保密協議的保密義務是什么
2021-01-25試用期離職是否受競業限制
2021-02-23試用期想辭職不給辦離職手續怎么辦
2021-03-21勞動爭議仲裁和解與仲裁調解的區別
2020-11-25什么是保險公估人
2021-02-18保險合同是有償合同
2021-01-12怎么計算長期人身保險業務的最低償付能力額度
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