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單位犯罪以雙罰制為原則,單罰制為例外,雙罰制是處罰單位外對其主要負責人員也處以刑罰,單位犯罪罰金標準一般有幾種不同的處理,根據犯罪情節輕重、犯罪人經濟狀況來決定,一般對單位直接負責人的罰金數額比單位罰金數額小一些。律霸小編為您整理了部分資料。
罰金刑的裁量根據是指法院對犯罪人是否處以罰金以及確定罰金具體數額的根據。
從各國刑事立法的規定來看,主要有三種不同的模式:一是以犯罪情節為根據,即根據犯罪情節的輕重決定是否選科罰金,以及判處與之相適應的罰金。此種立法模式以日本等國的刑法為代表。二是以犯罪者的經濟狀況為根據。如蒙古刑法典第41條第2款規定:“罰金的數額,應當由法官依據被判刑人的財產狀況來決定。”巴西的刑法典也有類似規定。三是以犯罪情節為基礎,參考犯罪人的經濟狀況決定罰金額。例如前蘇俄刑法典第30條規定,“罰金的數額,應當根據所犯罪行的輕重程度,并考慮犯罪人的財產狀況”。
在我國刑法修改過程中,國內多數學者主張采取上述第三種立法模式,即確定罰金數額應在考慮犯罪情節的同時,適當考慮被告人的經濟狀況等因素。他們認為,完全以犯罪情節為根據的立法模式,過分從形式上強調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及“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但沒有注意到犯罪人所擁有的財產懸殊及適用罰金刑時的不平等,同時這種方式有時因無法執行而落空。可以說,法律的權威性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法律的執行效果上。正如刑事古典學派的代表性人物貝卡利亞所言:“對于犯罪強有力的約束力量不是刑罰的嚴酷性,而是刑罰的必定性……即使刑罰是有節制的,它的確定性也比聯系著一線不受處分的希望的可怕刑罰所造成的恐懼更令人印象深刻。因為,即使是最小的惡果,一旦成了確定的,就總令人心悸。”因此,罰金刑同死刑、自由刑一樣,一旦判決,必須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否則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就無從談起。并且,在司法實踐中,審判人員在確定罰金數額時,考慮更多的是刑事被告人的經濟狀況和判決罰金的可執行性。
1997年修訂后的刑法典,并沒有采納上述觀點。新刑法第52條規定:“判處罰金,應當根據犯罪情節決定罰金數額。”可見,就立法規定來看,采取的是前述第一種立法模式。不過,最高人民法院后來從更為務實的立場出發,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吸納了上述觀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財產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犯罪情節,如違法所得數額、造成損失的大小等,綜合考慮犯罪分子繳納罰金的能力,依法判處罰金。這一規定顯然接近于述第三種立法模式。
以犯罪情節為主、兼顧犯罪人支付能力的主張,從表面看,既有利于體現刑法的公正性,又有利于提高罰金刑的執行率,似乎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做法。但從實際看,這種觀點由于過于理想化,操作起來很難把握。因此,筆者并不同意這種觀點,理由如下:
第一,倡導此根據的學者認為,這是刑罰個別化的體現。所謂刑罰個別化,正如李斯特主張的,刑罰輕重不能僅僅根據犯罪的客觀危害事實,而應以犯人的性格、惡性、反社會性或危險性的強弱為標準對犯人進行分類,并據此實行刑罰個別化,以期達到社會防衛的目的。刑罰個別化主要是與其人身危險性聯系在一起的。顯然,被告人的財產支付能力與人身危險性無關,不屬于刑罰個別化的內容。這就如同對被告人判處自由刑一樣,顯然,年輕人可能比年長者活得時間更長,即服刑能力有大小之分,難道為貫徹刑罰個別化的精神,在犯同樣罪行時,對年輕人就應判處較長的自由刑刑期?
第二,倡導此根據的學者根據邊沁的罪刑相稱的刑罰思想,即“同樣的刑罰加之于不同的犯罪人,其感受和效果是不同的。同樣的財產刑對富人無足輕重,對窮人則沉重不堪”,因此認為以支付能力為根據才能達到實質平等。但筆者認為,以罰金的可執行性來確定罰金數額,是典型的倒果為因,首末倒置,不符合邏輯學的基本規律。同時,在司法實踐中,也容易造成同一行為卻處以不同的刑罰的后果。那么,身為富人的被告人也許就會想方設法隱匿財產,造成無支付能力的假象,這有礙于刑罰的公平與公正。
第三,對被告人的財產狀況進行詳盡的調查是以犯罪人的支付能力為根據進行罰金刑的裁量的基礎。但由于我國目前尚未推行財產狀況隨卷移送制度,偵查機關在偵查過程中也沒有把調查收集犯罪嫌疑人經濟狀況方面的材料作為偵查的一項內容,確定刑事被告人經濟狀況的依據只是審判人員提審或庭審過程中被告人的口供,很顯然,這樣的結論是缺乏充分證據證實的,據此而確定的罰金數額也是在沒有事實依據的基礎上形成的,表現出了法官在確定罰金數額時的主觀隨意性,并由此導致裁量結果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即使需要調查受刑人的支付能力,必然耗費大量的時間、財力、物力和人力,而且往往難以查清,影響司法效率,因此,其可行性值得懷疑。
單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不同,犯罪人為了單位的利益而犯罪,單位犯罪應該是一個整體的的犯罪,責任由犯罪的負責人承擔。單位犯罪罰金標準法院一般是根據犯罪情節程度和犯罪人的經濟能力,違法所得數額,造成損失大小來決定。
如果發生了單位犯罪,對于法定代表人在哪些罪名中可能承擔刑事責任?
如何斷定是單位犯罪,單位犯罪認定?
拒執罪單位犯罪主體的參考依據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國人同外國人內地結婚如何辦理手續
2021-01-16不經本人同意私自錄音違法嗎
2021-01-18非機動車與機動車相撞怎樣劃分責任
2020-12-07關于子女探視權法律是怎么規定的?
2020-11-19農村房屋無證怎么贈與
2020-11-22送達方式有幾種
2021-02-20交通事故鑒定責任還需要繳費嗎
2021-01-30噪音擾民的時間規定
2020-11-30勞務派遣合同的必備條款
2020-12-05實習期間下班后摔倒,誰的責任
2021-01-06保險公司所需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2020-12-07交通事故保險公司理賠時間
2020-12-07保險違約如何去防范
2020-12-25保險名詞解釋:什么是保全 如何申請?
2020-12-25保險合同中有些條款經常被使用,您熟悉嗎?
2020-12-19荒山承包合同范本
2020-11-18安置房和商品房拆遷補償一樣嗎
2020-12-302020養殖場拆遷補償內容有哪些
2021-02-01公租房拆遷,國家有統一的補償標準嗎
2021-02-23不看不知道,2019年農村農村房屋拆遷補償出新規了
202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