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權,簡而言之,就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對不利于自己的提問有拒絕回答和保持沉默的權利。
沉默權包含兩項內容:
被告人有權拒絕回答追訴官員或法官的訊問,有權在訊問中始終保持沉默,司法警察、檢察官或法官應及時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此項權利,法官不得因被追訴人沉默而使其處于不利境地或作出對其不利的裁判;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就案件事實作出有利于或不利于自己的陳述,但這種陳述須出于真實的意愿,禁止官員采用暴力、威脅等強制性手段致使被指控人違背意志作出有罪供述,法院不得把此情形下的供述作為定案依據。
沉默權的發展
一般認為,沉默權起源于判例法系的英國。17世紀英國公民李*本因涉嫌出版煽動性書刊被指控,在該案中他拒絕回答不利于自己的問題,結果被法院以藐視法庭罪受到刑罰。刑滿釋放后,李*本提出申訴,要求確認自己保持沉默的權利,并且得到了最高立法機構的認可。最早確立沉默權的成文法是1898年的《刑事證據法》,此后沉默權就成為英國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在美國,沉默權被作為一項憲法權利在聯邦憲法修正案第5條體現。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米蘭達規則”,也表明一個人在刑事程序的審前和審判階段均有保持沉默的權利。沉默權在大陸法系國家也逐漸得到認可。
法國1897年即確立預審法官訊問時須告知犯罪嫌疑人沉默權以及律師在場權,如今沉默權已成為一項重要刑事訴訟原則。
1994修改的《德國刑訴法典》第10章也確立了訊問人員告知沉默權的義務。日本刑訴法第311條規定,被告人可以始終沉默或者對各項質問拒絕供述。
意大利、荷蘭等國家也都有類似的規定。
由此可見,沉默權在英美法系、大陸法系國家迅速發展,對于保護個人權利,限制司法專斷有巨大作用。聯合國《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第7條都有關于沉默權的規定。這表明沉默權作為被指控者一項重要的訴訟權利,在全球范圍內已逐步得以確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同解除的條件
2021-01-03環境污染糾紛誰有舉證責任
2021-03-13告重婚罪怎樣才給立案
2021-02-11不良資產包可以抵押嗎
2021-01-21離婚后探視權的時間規定
2021-01-19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監事會對什么事項進行監督
2021-01-19學校承擔責任的情況都有哪些
2021-02-06地役權是否適用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
2020-11-19單位集資房轉讓合同應該怎么寫
2021-02-19簽訂的就業協議可以約定違約金嗎
2021-03-26兩年勞動合同的試用期是多久
2021-01-13勞務分包合同屬于什么法律關系
2021-01-29用人單位單方面調崗降薪勞動者如何應對
2021-02-28勞動爭議中約定管轄條款是否有效
2020-11-13航空意外傷害保險怎么賠的
2021-02-24人身保險合同效力的恢復是怎樣的
2020-11-12汽車他人放火燃燒保險賠嗎
2020-12-13財產保險投保方違約怎么辦
2020-12-20交通事故造成車輛損壞的,保險公司是否可以不予理賠
2021-01-09車禍后保險公司賠償問題
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