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用地需求不斷增加,地方政府不斷加大征地拆遷速度。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土地和房屋被拆遷,成為失地農民或被拆遷人。征地拆遷引發的利益沖突越來越明顯。據測算,2009年至2010年,耕地面積至少減少1.6億畝,將有近3000萬農民失地。隨著土地的流失,附著在土地上的各種權益也將隨之流失。在征地拆遷過程中,農民始終處于被動、弱勢的狀態。這一弱點表現在:首先,農民對征地前期工作參與不夠,對征地和工程建設沒有發言權和知情權,被征地農民對不合理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缺乏抵抗力,原因是“信息不對稱”、程序民主、透明度不高,這也是失地農民或被拆遷人抱怨不滿的重要原因,征地拆遷補償申請成本過高,難以落實;最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乃至農村干部在補償費分配機制中起決定性作用,被安置農民的個人利益往往得不到保障。
征地拆遷矛盾的癥結,不僅在于雙方地位的巨大懸殊和不平等,更在于利益分配的嚴重失衡。土地流轉產生了巨大(或巨大)收益,但在分享土地流轉收益或增值時,往往忽視被征地農民或被拆遷人的利益。僅僅對失地農民或被拆遷人提供補償,并不能保證農民與土地增值分享收益,導致失地農民或被拆遷人對政府不滿。據相關資料顯示,在土地利用增值轉化中,政府獲得約60%-70%,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獲得25%-30%,農民僅獲得5%-10%的土地收益分配。政府與失地農民/被拆遷人之間缺乏公平交易,利益分配機制的缺失或制度化,使得失地農民/被拆遷人不僅無法從城市發展中受益,反而成為城市發展的“受害者”。此外,失地農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時也失去了附著在土地上的工作。如果農民失去了土地,他們就失去了勞動對象和工作場所。農民只有把土地作為勞動的對象,其價值才能實現。失去土地意味著農民下崗了。根據我們對蘇州、無錫、寧波等地被征地農民的調查,被征地農民再就業率約為25%。換句話說,失去土地意味著失業。但比失業更嚴重的問題是,土地是農民的長期福利,中國現行的農村養老體系也是以土地養老和社會保障為基礎的。產權交易的規則是,農民在決定是否放棄自己的土地使用權時,應考慮其是否比自己的土地更“值錢”,即土地使用的機會成本。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農民往往只關注眼前利益。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國家利益和長遠利益。觀念和理解上的差異決定了這種差異的客觀性。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調解協議的方式怎么規定
2020-11-14不經過父母同意領結婚證違法嗎
2021-02-21離婚協議的內容有哪些?離婚協議怎么寫
2021-01-31指定管轄的特殊原因是何種情況
2020-12-02存單質押法院是否可以扣劃
2020-12-05執行異議司法解釋
2021-01-13轉繼承怎么分割財產
2020-11-11第二順位繼承人能領到撫恤金嗎
2020-12-30集資房不補交超面積款會有什么后果
2021-02-16公司給員工調崗,造成員工被迫辭職需要給經濟補償嗎
2020-12-29試用期工資不能低于勞動合同的百分之幾
2021-03-03在醫療期辭退如何賠償
2020-11-13人壽保險公司的責任是什么,人壽保險合同有哪些內容
2020-12-13飛機起飛延誤賠償標準
2021-02-16人身保險合同中代簽字應注意什么
2020-12-10保險合同變可分為幾種情況
2021-01-20保險合同糾紛適用什么規定
2021-01-10外資保險公司因解散清算公告內容要核準嗎
2020-11-10觸發保險公司免責條款會怎么樣
2020-12-25保險代理人的行為是如何調整的
20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