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合同法中賠償利息的原則
違約損害賠償的范圍違約損害賠償的范圍是指合同違約方對哪些違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它是確定賠償責任大小的一個重要法律尺度,必須加以量化。
違約賠償責任就性質而言屬于財產責任,所以一般以金錢形式賠償,亦稱金錢賠償。
世界各國立法對違約損害賠償范圍規定不盡相同:大陸法系國家規定,因違反合同而產生的直接損失和預期利益損失應予賠償。英美法系國家規定,違約方只對因違約自然地、直接地產生的損失給予賠償。《公約》規定,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應支付的損失賠償額相當于另一方當事人因他違反合同而遭受的包括利潤在內的損失額,但這種損害賠償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在訂立合同時依照他當時已經知道或理應知道的事實和情況,對違反合同預料到或理應預料到的可能損失,而聲稱另一方違反合同而引起的損失,包括利潤方面的損失,如果他不采取這種措施,違反合同一方可以要求從損害賠償中扣除原應可以減輕的損失數額。
我國《合同法》對此既未采取大陸法的規定,也沒有采取英美法的做法,而是采取了類似于《公約》的規定。違約方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賠償責任旨在使受損害的一方的損失與合同假如得到履行時他本應得到的經濟狀況相同。
《合同法》第113條規定,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義務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可見我國《合同法》實行了完全賠償原則,并根據違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確定了賠償損失的范圍,包括積極損失和消極損失。積極損失亦稱實際損失,是指因違反合同所造成的現有財產實際的、直接的、自然的損失,一般應包括財產的毀損、減少、滅失以及為減少或者消除損失所支出的費用。消極損失亦稱可得利益損失,是指可以得到因違反合同而未得的利益的損失,表現為物的使用利益、轉賣利益、營業利益,多數為受害方的商業利潤損失。間接損失是損失賠償額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著名學者楊良宜所指出的“雙方訂約都是為了牟利,為了從合約中得益,一方違約會給另一方帶來最直接、最常見的損失,自然也就是受害方本可以從合約獲取的利益的損失,亦稱期望損失。可以說,大部分的違約損害索賠都是針對期望損失的”。違約方賠償損失的最高限額不得超過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預見到或應當預見到的損失”是對“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的限制,亦稱“可預見規則”,它是指違約方承擔賠償責任的范圍不得超過他訂立合同預見到或應當預見到的損失的規則。《合同法》第113條對之作了原則規定,但對具體適用該規則未作明確界定,這主要在于兩個方面:其一,應當預見的判斷。筆者認為:應區分通常情況和特殊情況,所謂通常情況下應當預見是要求與違約方處于相同層次的一個有理性的、有經驗的人在訂約時能夠知道依違法事件的通常情況或事物發展的通常進程所產生的損失;而對于受害方在訂立合同之前或訂立合同時以適當方式就某些特殊情況事先作了說明或聲明,使違約方在訂約時已知曉該特殊情況,根據這種情況就能判定違約人應當對該特殊情況的發生有可能導致某種損失要加以預見,并對該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其二,預見的內容。對違約方預見到的損失的界定有兩種主張,一種是只要預見到該損失的類型或種類;另一種是要預見到該損失的數額或程度。筆者認為應采用數額的方式來確定預見的損失,以便更明確地確定賠償的范圍。合同法對上述問題未加以具體化,有待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
《合同法》第119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后,對方應當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采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這就是通常所稱的“減損規則”。減輕損失是受損害方的義務,更是對損害賠償的限制,該規則的設立旨在防止受損害方消極地坐等賠償損失,符合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
在司法實踐中,判斷所采取的措施是否適當非常重要,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加以考慮:
其一,在時間上要在其行為時或應行為時加以判斷,而不能以事后的情況來衡量先前的行為是否適當;
其二,在主觀方面不應拘泥于行為的客觀結果,只要行為人在當時已經盡心盡力了,縱使在客觀上并沒有減輕損失或增加了損失(在并不過分的限度內),仍可獲得賠償;
其三,行為人所采取的措施應當合理,不應要求受損方采取耗費過高費用過多或過多時間的措施,同樣受損害方也不應采取此種措施。
根據我國《合同法》規定,違約賠償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是支付損失賠償額,它包括可以選擇的兩種情況。損失賠償額是違約賠償責任的主要方式,充分體現了合同完全賠償的原則,在性質上具有補償性,而不是懲罰性。其種類有二個:其一為法定損害賠償額:
根據《合同法》第113條的賠償原則、可預見規則以及第119條的減損規則,法定損害賠償額的計算通常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但在某種情況下可能還需作兩種扣除,也就是扣除可避免的費用和可避免的損失。司法實踐中,法定損害賠償額的計算和證明是困難的,但其卻是違約金增減的法定標準以及未約定違約金時的賠償依據。
根據《合同法》第114條第二款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增加,可見違約金小于損失需增加的部分也屬于損失賠償額;其二為約定的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114條第一款的規定,當事人只能約定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而不能像英美法系國家那樣在合同中規定賠償的具體金額。約定損害賠償計算方法是合同自由原則的充分體現,是法定損害賠償的重要補充,有利于及時解決損害賠償的請求問題并可以明確未來承擔責任的范圍。因合同類型不同,約定賠償額的計算方法也不一樣,一般可以選擇作為計算內容的包括同行業的平均利潤、賣方轉售的利潤、買方停產的損失、延遲交付的貸款和應付金額的利息等。
在很多國家立法對違約損害賠償范圍規定不盡相同,違約賠償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是支付損失賠償額,約定的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增加,以上就是對你提出的問題的回答,你可以咨詢律霸網的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征地補償的新標準是什么
2021-02-06不動產侵權是否存在訴訟時效
2021-01-28工商部門的行政處罰處理要多長時間
2020-12-29學校沒收手機是違法嗎
2020-12-17買的安置房現在房產證下來對方不配合過戶怎么辦
2021-02-14工會會員享有哪些權利
2021-03-19意外險如何報案
2021-02-28平安意外險的含義是什么
2021-03-17飛機航班延誤賠償標準
2020-11-08保險合同變更風險是如何的
2021-03-10購買境外旅游保險的好處
2020-11-26含有死亡給付的綜合性人身保險合同效力的認定
2020-12-20騎車人撞向汽車 司機無責也賠錢
2020-11-27保險合同中自動墊費條款的效力
2021-02-08什么是無過失責任險
2021-02-14雇主責任險的賠償項目有哪些
2021-03-04保險公司把被保人寫錯了怎么理賠
2021-03-06自家車相撞,保險公司是否賠償
2020-12-11關于印發《上海外資保險機構暫行管理辦法》的通知
2020-12-24保險代理人簽訂假合同保險公司應否擔責
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