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務合同中當事人不享有同時履行抗辯權
同時履行抗辯權只存在于雙務合同中,單務合同中當事人不享有同時履行抗辯權。
由于同時履行抗辯權是由于雙務合同履行機能上的牽連性在公平原則運用下所產生的制度,因此其僅僅適用于雙務合同,而不適用于各種單務合同(如無償保管、無償委托)以及非真正的或不完全的雙務合同(如委托合同)等。所謂“當事人互負債務”,應當作如下理解:其一,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債務是根據一個合同產生的。如果雙方的債務基于兩個甚至更多的合同產生,則即使雙方在事實上具有密切聯系,也不產生同時履行抗辯權。其二,必須是雙方當事人互負債務。即雙方所負的債務之間具有對價或牽連關系。關于對價關系的性質,學界存在不同見解。
見解之一:一方的履行和他方的對待履行之間必須具有同等價格才能認為有對價關系的存在。
見解之二:合同雙方之間的對待給付應基于雙方當事人的主觀評價而確定,即使一方對另一方付出的代價非常低廉,若當事人自愿接受,也是一種對價。
見解之三:當事人之間的履行和對等履行必須具有各方當事人所共同認為的同等價值(注:蘇*雄:《契約原則及其適用》,三民書局,第111頁。)一般認為,對價問題原則上應當根據當事人的意志決定,同時,法律要求雙方在財產的交換尤其是金錢的交易上力求公平合理,避免顯失公平的后果;但這并不意味著價值與價格完全相等,當事人取得的財產權與其履行的財產義務之間在價值上大致相當,即可以視為“等價”。
在雙務合同中,經常引起爭論的問題是主給付義務和附隨義務之間是否具有對價和牽連關系,并能否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問題。所謂主給付義務,是指構成某種合同關系所固有、必備,并能決定契約類型的基本義務(注:王*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4冊,第97頁。)所謂附隨義務,系指基于誠實信用原則,有助于債權人給付利益實現的義務,但是該義務不履行對合同目的的實現沒有太大影響。主給付義務和附隨義務的關系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不履行主給付義務,另一方有權拒絕履行自己的義務。如出賣人在交付房屋以后,未應買受人要求而辦理登記,此時買受人可否因對方未辦理產權轉移登記而拒絕支付價金?筆者認為,既然合同法第135條明確地將轉移所有權規定為出賣人的基本義務,因此,辦理登記從而轉移房屋所有權就是出賣人的主給付義務。由于出賣人僅交付標的物而尚未履行轉移房屋所有權的主給付義務,將導致買受人無法取得所有權轉移的效果,因此買受人可以行使拒絕履行的抗辯權。
其二,一方單純違反附隨義務,但已履行了主給付義務,另一方不得援用同時履行抗辯權。但是,附隨義務的履行與合同目的實現如果具有密切關系,應當認為該附隨義務與對方的主給付義務之間具有牽連性和對價關系(注:林誠二:《民法理論與問題研究》,中國**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372頁。)此外,在當事人具體明確地將某種附隨義務約定為主給付義務時,無疑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而將其認定為主給付義務。
另外,在當事人之間沒有特別約定時,主債務與從債務之間也不具有對價關系,不能成立同時履行抗辯權。例如違約金債務,是雙務合同的從債務,其與主債務之間沒有對價關系,因此無法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而損害賠償金債務,理論上認為屬于雙務合同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后其主債務的轉化形態,與原主債務具有同一性,其與對方所負債務之間仍然存在對價關系,所以,可以就損害賠償金債務成立同時履行抗辯權。此外,因合同無效、撤銷或解除而產生的相互返還義務,依據公平原則應當類推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
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為您帶來的關于“履行抗辯權”的相關法律知識的講解,大家可以仔細閱讀本文,并結合自己的實際,做出明智的決定與處理,小編的解答希望能幫助到您。如果您還有什么其他法律問題需要咨詢,可以聯系我們律霸網平臺的專業律師,為您提供優質的法律服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繼承人作為遺囑見證人,遺囑有效嗎
2020-11-08修路施工噪音大賠償嗎
2021-02-22部隊士官多大可以結婚
2021-01-12外資企業注冊步驟是什么
2021-01-31股權變更登記行政機關未盡義務如何維權
2020-12-06企業改制后是否需要建立新賬
2021-01-06融資擔保公司能否接受抵押物
2021-03-18公司注銷后債權債務怎么處理
2020-12-21網上交通違章多久時間處理完
2021-01-21有限合伙持有的股票能否質押
2021-01-07法院保全費是什么意思
2021-01-05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有什么
2021-03-08已判刑事犯罪民事調解書還有效嗎
2021-03-16勞動案件先予執行是全部訴求還是可以申請部分訴求
2020-11-15網簽購房合同查詢
2021-03-12調解能確定勞動關系嗎
2020-12-28保險公司的不同形式有哪些
2020-12-30家用車擅改運營,保險公司是否能拒賠
2020-12-21關于拖拉機保險合同條款
2021-02-07本案受讓人是否享有保險利益
20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