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詐,是行為人故意制造假相、隱瞞事實真相并可能使他人誤解上當的行為。那么在哪些情況下會構成欺詐呢?只要欺詐行為人有故意實施欺詐行為并有導致他人誤解上當的可能性,就構成欺詐。欺詐行為人實施的欺詐行為必須有導致他誤解上當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是對現實社會關系的威脅,具有社會危害性,至于是否產生了他人受騙的結果,則不影響欺詐的構成。而欺詐又會有什么法律后果呢?詳細內容請看下文。
一、哪些情況下會構成欺詐
1、客觀要件
欺詐行為是欺詐在客觀方面的基本構成要件。沒有客觀方面的欺詐行為存在,就意味著中國法律保護的社會關系沒有受到實際侵害,欺詐就不可能存在。只有當行為人欺詐的故意已經通過具體的欺詐行為表現出來,并且在客觀上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的情況下,才能構成廣告欺詐。
由于社會經濟生活紛繁復雜,決定了欺詐行為形式的多樣性,盡管欺詐行為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但是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作為與不作為兩類。所謂作為,就是用積極的行動實施的欺詐行為。作為的形式是欺詐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所謂不作為,是指行為人有履行告知真實情況的義務,而故意不履行告知義務而構成的欺詐行為。行為人告知義務產生的根據有法律上的規定、合同的約定,交易習慣或者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
欺詐在客觀方面,并不要求有他人上當受騙、造成損害的實際結果的發生,只要可能使他人產生錯誤的認識即可。因為欺詐行為從根本上違反了法律的基本原則和公認的商業道德,故即使未造成任何人的實際損害,也擾亂了正常的競爭秩序和社會經濟秩序,具有社會危害性。因此,對欺詐行為認定基本點是行為,不是結果。
“可能使他人產生錯誤認識”的確定,是根據主觀標準還是根據客觀標準來判斷呢?主觀標準是根據特定受欺詐人的具體情況,而客觀標準是依據欺詐是否可能使一個理性的普通人在施以平常注意力的情況下,是否可能產生誤解來判斷的。主要采用客觀標準,有利于執法和司法人員掌握,因為客觀標準不僅易于把握,而且會使執法、司法人員設身處地思考他若是受欺詐者,自己會作出何種反映,同時客觀標準會使人更容易考慮到受欺詐者是哪一類人。
2、主觀要件
欺詐的主觀方面也是欺詐構成的基本要件之一,人的行為是受人的意識和意志支配的,欺詐是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有機統一構成的。欺詐的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是緊密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
欺詐的主觀方面只能由故意構成。所謂欺詐故意是欺詐的主體明知自己的欺詐行為會引起他人上當受騙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主觀心理態度。在認識因素方面,行為人明知自己的欺詐行為會引起他人上當受騙的結果,在意志因素方面,行為人對引起他人上當受騙的結果抱著希望或者放任的態度。
根據認識和意志因素方面不同的情況,我們可以把欺詐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欺詐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引起他人上當受騙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在認識因素方面,直接故意既可以包括認識到他人上當受騙的危害結果的必然發生,也可以包括認識到使他人上當受騙的危害結果可能發生;在意志因素方面,直接故意對使他人上當受騙的結果抱著希望發生的態度,“希望”是積極追求使他人上當受騙的一種心理狀態,具有直接追求性的特點,這一心理狀態和特點和欺詐的目的是一致的,欺詐行為人對此有強烈的愿望。 間接故意是欺詐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引起他人上當受騙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在認識因素方面,間接故意行為人只能認識到使他人上當受騙的可能性,而不能認識到其必然性;在意志因素方面,間接故意是放任使他人上當受騙結果的發生,所持的是一種消極的、放縱他人上當受騙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間接故意以追求其他某種目的的行為為前提,具有伴隨性的特點。在欺詐的構成要件中,無論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是直接故意還是間接故意,都不影響其行為的構成,但是過失行為不能構成欺詐行為。
二、欺詐會有什么法律后果
1、我國《民法通則》第61條第1款規定:“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后,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根據上述規定,民事行為因欺詐被撤銷后,當事人應當返還財產,將其恢復到欺詐行為發生前的狀態。一般認為,返還財產為欺詐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之一。
在《民法通則》中欺詐也是致使民事行為無效的行為。
2、欺詐行為常常因觸犯多個法律部門的規定,從而將使行為人承擔民事的、行政的乃至刑事的責任。
綜上,是關于“哪些情況下會構成欺詐”以及“欺詐會有什么法律后果”的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此外,我們還應知道,在欺詐手段上,“故意制造假相”既包括了口頭的即“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的欺詐手段,又包括了以書面或行為等方式為欺詐行為的欺詐手段,其涵蓋面更為準確和全面。所以當您感覺自己被欺詐時,建議您最好是及時去咨詢專業的律師,避免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民法總則關于欺詐是如何規定的?
對欺詐罪該如何進行處罰
購房合同欺詐情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財產保全需要同等抵押嗎
2021-01-16裝卸站不編制溢油應急計劃會受到什么處罰
2020-11-24泉州商標注冊流程是怎樣的
2021-02-11留置權人是否能取得所有權
2020-12-16怎么收集離婚證據
2021-01-05假結婚和假離婚買房有哪些法律風險
2021-02-22精神損失費賠償標準2020
2020-12-05交通肇事和肇事逃逸罪的區別
2021-01-13反擔保合同的效力與實現條件
2020-12-09教師被開除可否提起行政訴訟
2020-11-29試用期轉正工作總結范本
2021-03-17被公司辭退賠償需要什么證據
2021-01-12什么是保險公估人
2021-02-18車禍受傷的雙份賠償是怎樣的
2021-02-22公司員工購買人身意外保險相關事宜
2020-11-29建立和完善工程保險的必要性具體是怎樣的
2020-12-21保險合同生效程序
2021-02-25購買境外旅游保險的好處
2020-11-26保險加保保全什么意思
2021-01-17汽車保險每年都交嗎?車險到期不買后果會怎樣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