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監護人是什么意思?
指定監護人,是指根據人民法院或有權指定監護人的單位的指定履行監護職責的人。有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指定監護人的組織和機關有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單位或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或村民委員會,以及人民法院。有資格作為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指定監護人的,只限于未成年人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等。 [1]
上述組織和機關的指定權也有優先順序: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單位或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首先行使指定權,其次由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住所地居民委員會或村民委員會指定,只有當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近親屬對有關組織的指定不服提起訴訟時,人民法院才通過判決指定監護人。
法定代理人和監護人的區別?
(一)監護人與法定代理人在本質上具有同一性
監護是民法上的制度,是指對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進行監督和保護的一種民事法律制度。履行監督和保護職責的人,稱為監護人。就未成年人來說,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的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其他親屬、朋友或者有關單位擔任監護人。
代理原本也是民法上的制度,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權范圍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同第三人獨立為民事法律行為,由此產生的法律效果直接歸屬于被代理人的一種法律制度。民法通則第六十四條規定,代理包括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隨著社會的發展,代理制度及其有關規則逐漸擴展適用于民事法律行為以外的其他行為,主要包括:申請行為,如申請國家專利;申報行為,如向稅務部門申報納稅;訴訟行為等。這些行為的代理,除適用特別法的有關規定外,一般都可以適用民事代理制度的有關規則。
法定代理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規定而發生的代理,是國家基于保護公民及維護社會秩序的特別需要,而作出的關于具有特定身份的民事主體有權代理他人為某些法律行為的制度,通常適用于被代理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情況。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規定行使代理權。民法通則第十四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七條規定,無訴訟行為能力人由他的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六十七條作了進一步解釋,在訴訟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可見,無論在民事法律關系還是訴訟法律關系中,法定代理人與監護人都是一致的。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監護人一旦確定,在民事活動或者訴訟活動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即作為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為民事活動或者參加訴訟,二者只是在不同法律關系中的稱謂不同,在范圍上并無區別。
(二)監護人與法定代理人的使用場合不同,在訴訟法律關系中應當使用法定代理人
監護人與法定代理人的范圍雖然是一致的,但他們分別在不同的法律關系中使用。監護人的概念是在一般意義上使用的,監護人的職責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民法通則第十八條規定,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二是撫養、照顧、管理、教育被監護人。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三條和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教育和影響未成年人,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煙、酗酒、吸毒、賣淫等行為,必須使適齡未成年人依法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三是代理被監護人參加民事活動以及有關訴訟活動等。根據民法通則及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進行有關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無訴訟行為能力人由他的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
可以看出,在我國法律中,監護人的使用范圍要比法定代理人的使用范圍廣。在有關描述、說明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進行保護或者對其撫養、照顧、管理、教育以及對其造成的損害承擔民事責任等法律關系時,使用的是“監護人”。只有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為民事法律行為或者參加訴訟時,才使用“法定代理人”。而且,根據法律的明確規定,在這樣的法律關系中,也只能使用“法定代理人”而不是“監護人”。特別是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七條規定,無訴訟行為能力人由他的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其意思更為明確,即在訴訟法律關系中,雖然還是監護人,但監護人是作為“法定代理人”參與訴訟的,法律稱謂為“法定代理人”。因此,對于“監護人”、“法定代理人”來說,雖然本質上是同一人,但必須注意二者在不同法律關系中的使用,不能混淆。
(三)刑事訴訟法中使用“法定代理人”是合適的,但有關的定義不甚準確
根據前文的分析,在訴訟法律關系中,應當使用“法定代理人”的表述,這樣不僅能更準確地體現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在訴訟中的法律地位,也便于與其他訴訟代理人相區別。從這一意義上說,刑事訴訟法第十四條中使用“法定代理人”是可取的,符合代理制度的原理,也與其他訴訟法的規定相一致。除此之外,在有關主要是補充、解釋訴訟法或者主要是調整訴訟法律關系的司法解釋等文件中,也應當使用“法定代理人”而不宜使用“監護人”。
不過,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二條對“法定代理人”的定義卻是值得研究的。根據前文分析,法定代理人與監護人的范圍是一致的,監護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且民法通則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精神病人的配偶、父母等是精神病人的監護人。而刑事訴訟法將“法定代理人”定義為被代理人的父母、養父母、監護人和負有保護責任的機關、團體的代表,將父母、養父母與監護人并列,給人以父母、養父母不是監護人的感覺,這在表述上是不太科學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涉及到監護人的條文,統一的表述是“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修改刑事訴訟法時不妨借鑒這一寫法,規定“法定代理人”是指被代理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
至于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六條為何使用了“監護人”,筆者初步推斷其原因在于: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家庭保護”一章是其重要內容,條文多,主要是規范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對未成年人的撫養、照顧、教育、管理等監護職責,因此只能使用“監護人”。如果單單第五十六條使用“法定代理人”而不使用“監護人”,將會使整部法律中的術語無法保持一致,也與其他條文顯得不協調。
綜合上面所說的,監護人是可以進行指定的,法院也會判誰最有利于孩子成長的人就會指定誰,只要法院一旦指定了監護人,那么作為監護人就必須要保護被監護人的全部合法利益,保護期間不能違反法律的規定,一直要到孩子十八歲才算是完成的監護的任務。
指定監護人證明格式
未成年人法定監護人的職責有哪些
監護人的確定標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商標權是否應做攤銷
2020-11-11小企業應付票據的核算
2020-12-27私下簽的離婚協議有效嗎
2020-12-09請求中國協助送達傳票,中國不負有送達義務的情形
2021-01-08顧客在商場專柜受傷該如何索賠
2021-02-01細數常見的房地產中介的欺詐行為
2021-03-20勞動合同變更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12五險一金的糾紛要怎么解決
2021-03-21酒店試用期工資標準
2020-12-16為何簽訂了保險合同還常會引發許多保險糾紛?
2020-12-16保險公司14年后為失誤埋單
2021-03-13車撞自家人保險賠不賠及其依據是什么
2021-02-052020年新農村建設,房屋拆遷補償標準
2021-02-27“禁養”來襲,養殖場拆遷補償怎么算
2021-01-13安慶市農村房屋拆遷補償情況是怎樣的
2021-02-12修高鐵占用房屋怎么賠償
2021-01-07農村房屋拆遷補償標準是如何的
2020-11-23城市房屋拆遷補償方式是什么
2021-01-22松樹苗征地能賠多少錢
2020-11-14補償怎么定,拆遷方說多少就是多少嗎
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