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侵犯人身權民事行為,受害人可以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提起精神損害賠償。但對于以侵犯人格權為客體的犯罪行為,如殺人、傷害、強奸犯罪等刑事案件,這些行為在民法上又屬于損害人格權的侵權行為。根據現在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犯罪行為對被害人同時造成物質損失和精神損失的,被害人能否另行提起民事訴訟,向被告人主張物質損失賠償及精神損害賠償或單獨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筆者主張,對人身傷害犯罪的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應當給予支持,確定對侵犯人格權為客體的犯罪行為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將是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進一步完善。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是對《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的立法補充。這個司法解釋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對人格權以及身份權進行司法保護方面的重大突破,其中明確因人身權遭受到非法侵害時,受害人可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突破了《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只規定“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四種權利才能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為此,單純的侵犯人身權民事行為,受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有了法律依據。但對于以侵犯人格權為客體的犯罪行為,如殺人、傷害、強奸犯罪等刑事案件,這些行為在民法上又屬于損害人格權的侵權行為。根據現在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受害人不能在附帶民事訴訟中提出精神損害賠償。第一,從法律依據看,刑訴法第七十七條規定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為物質損失,在刑訴法司法解釋第八十四條進一步明確僅限于直接物質損失,應該說法律十分明確地規定附帶民事賠償范圍不包括精神損失。第二,從理論上分析,對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首先是刑事審判,依法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因而附帶民事訴訟不完全等同于一般單純的民事訴訟,它在程序上是以刑事訴訟為主,在實體上以被告人承擔刑事責任為前提,民事賠償不能減輕或免除被告人的刑事責任。那么,被告人犯罪后,既要受到與之相適應的刑罰處罰,還要賠償被害人物質損失。第三,精神損害的范圍十分廣泛,自然人犯罪中幾乎案案有精神損害,而且精神損害的程度也難以準確測定。因此從刑事訴訟效率角度上考慮,精神損害未列入附帶民事訴訟是可以理解的①。但犯罪行為對被害人同時造成物質損失和精神損失的,被害人能否另行提起民事訴訟,向被告人主張物質損失賠償及精神損害賠償或單獨提起精神損害賠償?如前所述,我們會不約而同回答是肯定的。然而,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7月15日發布法釋[2002]17號關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對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該批復再一次封殺的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損害賠償的訴權。支持觀點認為:這種情況雖然從形式上看是民事訴訟,但其本質仍然是刑事案件派生而來的賠償問題,它與民事侵權行為引起的單純民事賠償問題有著質的不同。單純民事案件的被告只承擔民事責任。如前所述,刑事被告人除了承擔賠償被害人損失的責任外,還必須承擔刑事責任——被剝奪自由甚至生命,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如此,在刑事部分與民事賠償部分分開審理的情況下仍舊如此。在對刑事被告人判處刑罰之后,還要讓其承擔與民事訴訟完全一樣的賠償責任,顯然有失公允。因此即便被害人或其近親屬單獨提起民事訴訟。只能支持其物質損失而不支持精神損害賠償。對于以侵犯人格權為客體的犯罪行為,如殺人、傷害、強奸犯罪等刑事案件,這些行為本身首先是一種嚴重的民事侵權行為,所造成精神損害理應得到賠償。其次,法律既然肯定侵害人身權行為造成的精神損害予以物質賠償,又否認人身傷害的精神損害賠償,是立法上的自相矛盾。因此如確定對侵犯人格權為客體的犯罪行為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將是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裁員時可以裁掉孕婦嗎,裁員的程序
2021-02-03第三方支付實現原理是怎樣的
2020-11-12非親生子女的繼承權是如何的
2021-01-07交通事故保險理賠期限
2020-11-20孩子撫養權歸誰
2021-01-08怎么擬定合同有免責條款
2020-12-02快退休可不可以辭退
2021-01-23事實勞動關系認定的法律規定
2021-01-02純勞務分包給自然人合法嗎
2021-02-28用人單位能否擅自調崗并降薪
2020-11-30枯死老樹致人損害該如何求償
2020-11-17勞動糾紛常見情形有什么
2020-11-24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全文內容有哪些
2021-01-10購買人身保險新型產品注意什么
2020-11-22保險公司承擔給付責任的交通事故賠償案件
2020-11-30法院能否直接劃撥保險賠償金
2021-02-04酒后駕車致人死亡 保險公司應否擔責
2020-11-24社會保險領域嚴重失信人名單管理暫行辦法
2021-01-26如何認定第三者損害
2020-11-25保險標的所有權轉移的認定
202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