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分類】環境保護法
【摘要】環境侵權行為區別于一般侵權行為的特點,使環境受害人受損的權益按照傳統舉證責任制度將因取證困難而難以獲得有效救濟。文章從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合理分配環境侵權案件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出發,探討了環境侵權行為“事實自證原則”和“因果關系推定規則”,分析了環境侵權行為舉證責任倒置體現的公平正義價值。
【英文摘要】Therearesomedifferentcharacteristicsbetweentheenvironmentaltortsandthegeneralones.Inaccordancewiththetraditionalsystemoftheburdenofproof,itwouldbeveryhardfortheenvironmentalvictimstogiverelieftotheirdamagedinterestseffectivelybecausetheproofsarehardtoget.Torealizethesocialfairnessandjustice,allocatetheburdenofproofbetweenthepartiesoftheenvironmentaltortcasesrationally,thearticlestudiestheprinciplethatthefactscanprovethemselvesandthepresumptionofacausalrelationshiprulesoftheenvironmentaltorts,andanalysesthevalueofthefairnessandjusticeoftheshiftingoftheburdenofproof.
【關鍵詞】環境侵權行為;舉證責任倒置;事實自證;因果關系推定
【英文關鍵詞】environmentaltorts;shiftingoftheburdenofproof;factsprovethemselves;presumptionofacausalrelationship
【寫作年份】2009年
【正文】
基于環境侵權行為的復雜性,環境污染受害人要舉證證明自己受到的具體損害以及該損害與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之間具有直接因果關系將非常困難。若堅持傳統的“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原則,環境受害人的損害將很難獲得充分及時的救濟。為矯正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舉證責任分配的不平衡,現代侵權行為法理論和法規引入“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即在特定情況下,將原本應當由主張一定法律事實的一方當事人舉證的責任,經法律規定由對方當事人承擔,將侵權行為的部分舉證責任轉移給對方當事人。本文擬結合環境侵權行為的特點和現有侵權行為法理論,探討如何在環境侵權行為當事人之間公平、公正地分配舉證責任。
一、環境侵權行為的特征
環境侵權行為是指因從事生產、生活等活動致使環境發生化學、物理、生物等特征上的不良變化,破壞生態和資源,直接或間接侵害國家、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的人身、財產的行為。[1]環境侵權行為與一般侵權行為相比,有以下一些特征: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店鋪的營業執照可以抵押貸款嗎
2020-12-30兩個公司成為采購供應商的形式是什么
2021-02-10樓頂物業違建怎么處理
2021-01-05如何應對貸款擔保的相關法律問題
2020-11-25拾得人拾得遺失物能向遺失物丟失人請求報酬嗎
2021-03-07護照辦理的流程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3-09不繼承遺產可以不贍養嗎
2021-02-10舉行婚禮沒有結婚手續怎么辦
2021-02-03如何打交通事故官司
2021-01-13合同債權的特點是什么
2021-02-24擔保合同無效后責任怎么承分擔
2021-02-24船舶代理費誰支付的
2021-02-12城管強制拆除違建程序是什么
2021-03-04新手買房時必須注意這些問題
2020-11-10集資房屬什么性質的房
2021-02-23如何證明員工不愿意簽訂勞動合同
2020-11-13保險合同的基本內容可以分為哪些
2021-02-22人身保險糾紛可以起訴嗎
2021-02-01理賠金不因新標準變更 保險合同約定有效
2020-12-24如何訂立海上保險合同
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