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法律規定刑事責任怎么減輕?
法院在對犯罪嫌疑人判決時對其進行輕判,甚至于不判,可能因為年齡、精神狀況、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為人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時,雖然具有責任能力,但其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較完全責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減弱或降低的情況。
減輕刑事責任以應該追究刑事責任為前提。減輕刑事責任是在行為人實施了犯罪行為,刑事責任確定之后加以考慮的問題,因而,其前提是有犯罪行為存在,并且應該對實施犯罪行為的人追究刑事責任。
減輕刑事責任能力又稱限制刑事責任能力、限定刑事責任能力、部分刑事責任能力,其是完全刑事責任能力與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中間狀態,指因年齡、精神狀況、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為人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時,雖然具有責任能力,但其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較完全責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減弱或降低的情況。我國刑法明文規定的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有四種:
(1)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
(2)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3)又聾又啞的人;
(4)盲人。
根據刑法的規定,對于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于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于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由于我國刑法典中沒有減輕刑事責任的概念,而在許多條款中直接規定為減輕處罰,許多人都錯誤地以為減輕刑事責任就是減輕處罰。不錯,減輕刑事責任與減輕處罰具有密切的聯系,減輕刑事責任是減輕處罰的基礎和前提,而減輕處罰則是減輕刑事責任的一種表現形式;減輕刑事責任也往往具體化為減輕處罰,從而將減輕刑事責任與減輕處罰連結在一起。然而,減輕處罰雖以減輕刑事責任為前提,減輕刑事責任卻不一定帶來減輕處罰的結果,減輕處罰僅僅是減輕刑事責任的實現形式之一,二者之間具有很大的差別。
如果要涉及到刑事責任的減輕的話,需要有明確的相關證據才行,而且我國是沒有減輕刑事責任的概念,是在條款之中規定可以減輕處罰,如果在條款之中沒有規定減輕處罰的話,那么及時滿足減輕刑事責任等相關要求也不能夠進行減輕。
什么情況下可以或應當減輕處罰
自首后一定會減輕處罰嗎?
投案自首是法定減輕情節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產公證費用的計算標準
2020-11-13哪些情形屬于監視居住的有礙偵查
2021-02-27《婚姻法》規定探望權包括哪些內容
2021-02-19異地結婚需準備哪些材料
2021-03-20如何爭取小孩撫養權
2021-01-22離婚協議中六種無效的約定
2021-02-12指定管轄的裁定要送達當事人嗎
2020-12-17審理過程中發現案由錯誤怎么辦
2021-02-15判決離婚的法定前提有哪些
2021-03-09做路橋工程摔傷如何索賠
2020-12-08解除合同通知對方有期限嗎
2020-12-06侵犯姓名權無財產損失是否需要賠償
2021-03-25給保姆費能證明贍養父母嗎
2020-11-12哺乳期可以做勞動合同變更嗎
2020-11-15學歷造假公司可解除勞動合同嗎
2020-11-24兒子非親生離婚可以得到精神損失賠償嗎
2021-02-16人壽保險的受益人如何讓認定
2020-12-04產品質量和產品責任險
2020-11-26旅游保險要注意六個誤區是什么
2021-02-112020人身意外保險死亡賠償有多少錢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