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刑事保證人
作者:焦*安
《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司法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應當責令其提出保證人或交納保證金。但在我國法律上存在兩種保證人,一種是民事上的保證人,一種是刑事上的保證人,而作為刑事上的保證人,刑事訴訟法中只規定了保證人條件、義務及承擔的法律責任等,卻對于保證人名稱、定義、法律地位,一直沒有明確的稱呼和法律概念。筆者認為,應當以法律形式明確其名稱、法律定義及其特征,區分其與民事上保證人的異同,確立其在刑事訴訟中的法律地位以及與刑事訴訟參與人的聯系。
一、從法律上確立刑事保證人名稱、定義和法律特征
為何從法律上設立刑事保證人這個名稱呢?這是因為在我國保證人有民事、刑事之分,在法律概念上很容易混淆,因而有必要從中加以區分。筆者認為,將刑事方面的保證人冠以“刑事保證人”比較恰當,更符合法律規范用語。刑事保證人一經確認,即貫穿于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直至被取保候審之人案件終結或終止。確立刑事保證人名稱,使之具體化、規范化、科學化,更能符合刑事訴訟程序需要,從而更好地為刑事訴訟法律服務。
從法律上確立刑事保證人名稱后,就應在法律定義上明確刑事保證人概念。筆者認為,刑事保證人的法律概念,應該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享有完全民事法律行為能力的,與本案無牽連的,和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密切聯系的,經司法機關審查符合法定條件,對被采取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進行擔保的中國公民。
由此,刑事保證人具有以下六個法律特征:
第一,刑事保證人主體必須是具有中國國籍的公民。只有符合我國《國籍法》規定,具有中國國籍的公民才能充當刑事保證人,具有外國籍、多國國籍或無國籍的人都不能成為刑事保證人主體。
第二,刑事保證人身份必須存在于刑事訴訟過程中。該法律身份一經確認,即享有法律賦予的各項權利和義務,直至所擔保的人案件終結或終止。
第三,刑事保證人是享有完全民事法律行為的人。作為公民具有行為能力,取決于年齡和正常的理智。我國法律規定,年滿十八周歲的即具有完全行為能力,就可以獨立地從事民事活動。享有完全民事法律行為能力的公民主要由三方面構成:具有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且在法律上能產生預期效果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四,刑事保證人必須是與本案無牽連的公民。如果與本案有牽連,即使其行為構不成犯罪,也可能會影響案件的公正處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飛機上乘客死亡如何處理
2020-12-05什么情況下必須給付老人贍養費
2021-03-18協議離婚要求賠償的前提有什么
2021-02-01合同隱瞞真實情況是欺詐行為嗎
2021-01-30建設工程造價糾紛規范
2021-01-07非完全民事能力人怎樣行使繼承權
2021-03-14哪些合同屬于無效的勞動合同
2021-02-18人事入職交錢合法嗎
2021-01-12勞動合同主體能是未成年人嗎
2021-03-10為什么要簽第三方勞務合同
2021-02-18用人單位招工能否收押金
2021-01-19人事外包風險有哪些
2020-11-23法律是如何規定勞動爭議仲裁管轄的
2020-12-16煤火費勞動仲裁可追溯幾年
2021-02-11意外傷害保險范圍是什么
2021-03-02團體意外傷害險的定義是什么
2021-03-14停車費施救費及車輛損失鑒定費是否屬于保險責任范圍
2020-12-19妻子代簽的名這份人身保險合同有效嗎
2021-01-15可以提前移出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名單嗎
2021-03-23被保險人死亡由誰承繼被保險人的權利義務
202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