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包括如下三方面內容:
1.死刑犯臨刑前,應給予必要的心理矯治和法律救濟;
2.死刑犯臨刑前,應該安樂、祥和地死去,而不應掙扎著痛苦地死去;
3.施行“臨刑關懷”的目的,不是同情死刑犯,而是同情“人之死”,以達到社會教化的目的。
那么,具體而言,應該如何對死刑犯施行“臨刑關懷”呢?筆者認為,首先應建立一種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在試行一段時間后,再上升為法律。
這些制度應該包括如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實行預先告知制度。預先告知是指預先告知死刑犯執行死刑的時間,而不是一審宣判死刑,或二審裁定維持原判的時間。除告知執行時間外,還要告知執行地點和方式;除告知死刑犯本人外,還要告知其家屬及全社會。宣布對死刑犯執行死刑至少應提前24小時告知,使死刑犯對自己的死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有關部門有一定的時間施行“臨刑關懷”。
2.心理輔導和安慰。死刑犯從宣判到執行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此間,如果對死刑犯給予一定的疏導與安慰,死的恐懼便會有所減輕,因此對死刑犯給予心理輔導與安慰是十分必要的。對有宗教信仰的死刑犯,除必須進行心理輔導外,允許讓其所屬教會給予舉行簡樸的宗教告別儀式,以安慰死刑犯,如做彌撒、超度等。
3.允許親朋與死刑犯訣別。死刑犯被執行死刑,雖說是罪有應得,但痛苦的并不僅是死刑犯本人,還有死刑犯的親戚朋友,特別是其父母兄弟妻兒。允許親朋與死刑犯訣別,既撫慰了死者,又平息了其親戚朋友,平息了這一小群人的悲傷和可能會引發的仇恨。
4.實行“安樂死”,即實行注射方式。人類社會從最初的殘暴刑罰開始,逐步過渡到槍決、電椅、注射等,說明人類正朝著文明的法制社會進步?,F代社會已經一致公認,只有注射死刑才是最文明的死刑執行方式。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辦了營業執照沒有開店有什么后果
2021-01-30交通事故傷殘鑒定的最佳時機是什么時候
2021-01-10父母離婚后法定監護人有哪些權力
2021-02-05婚姻自由原則的內容
2021-01-18離婚給女方贍養費標準
2020-11-18父母是億萬富翁能要贍養費嗎
2020-12-23商標侵權是否必須要物證
2021-02-19只有合同之債才能抵銷嗎
2021-03-05房產典當
2021-03-14何為房地產估價
2020-11-20員工離職老板能不能扣工資
2020-12-16離職證明中注明無勞動糾紛是不是就不能要求補償金
2021-01-07勞動糾紛材料怎么寫
2020-12-20交通事故意外險的適用對象是什么
2021-03-10財產保險合同受益人如何確定
2021-03-10在人身保險合同中受益人填誰
2020-11-14獨居老人死因不明保險公司如何理賠
2021-03-07保險公司14年后為失誤埋單
2021-03-13短期健康保險與長期健康保險的區別
2021-01-14保險人的違約行為有哪些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