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房屋所有權的歸屬應以產權部門登記為準,沒有充分確鑿的證據否定登記,房屋產權就應該屬于登記人
面對居高不下的房價,大部分年輕人需要在父母的支持下才能完成買房“壯舉”。很多老人在辛勞了大半輩子后,還要背負為子女買房的沉重壓力。上海的老王夫婦為兒購置大房產,不惜將自己的棲身之所賣掉贊助兒子買房,且房產證上署名并無二老名字。
然而,好景不長。父子兩代人居住一房后,父母與兒媳矛盾漸生,兒子與兒媳感情也每況愈下。老王夫婦擔心兒子離婚后,人財兩空。遂起訴法院,申請將房產證上加上兩人的名字。
法院受理后認為,老王夫婦既沒有證據表明房屋是按出資份額共有,也沒有證據證明雙方在房屋購買后達成過共同共有的補充協議。因此,駁回了老王夫婦的訴訟請求。
兩代人拼13年購得商品房
1995年4月,老王在上海市區購置了一套面積為36平方米的公房,房子登記在老王名下,老王夫婦和兒子小王居住。小王雖到適婚年齡,仍單身。老兩口四處張羅,給兒子介紹了一個對象,名叫張-雯。兩人情投意合、結婚。因無婚房,小兩口與公婆住。房子雖小,但大家包容、相安無事。可1999年9月,小孫子出生,原本狹小的房子顯得更擁擠,改善住房條件刻不容緩。家人合計,將隔壁的一套42平方米的房子買下來,購房款主要是小王一方的積蓄,張-雯也將自己的住房公積金用于購買該房,房子登記在小王名下。兩個老人和小輩們相鄰而居,互有照應,其樂融融。
2007年,房地產市場興旺,小王夫婦的親友、同事紛紛買了新房,眼見周圍人都住上大房子,再瞧瞧自己住的老式公房,兩人不由得盤算:把現在住的房子賣了,再加上兩人全部的積蓄,再向父母借一筆錢,就能籌得換大房的首付款。
小王父母素來疼愛自己的兒子,就把他們這套一并賣了湊首付款。兩套房子“打包”出售,共得96萬余元。2007年7月,小王夫婦購買了一套總價為103萬元的新房,簽訂預售合同時,老王夫婦也一起去了。為了留足裝修的錢以及應對其他不時之需,他們沒有將賣房所得的96萬全部用于購房,而只是付了首付款63萬元,再以小王名義借了商業貸款和住房公積金貸款各20萬元,把房款湊齊了。經過努力,房子的商業貸款和公積金貸款在兩年內全部還清了。
房子買了,可房產證上寫誰的名字,小王犯了難。按理說,新房能夠買成,得益于父母的支持,不寫上父母的名字,他于心有愧;寫上了,又擔心媳婦張-雯有意見。老王夫婦知道了兒子的顧慮后,表示只要孩子們幸福快樂,產證上寫誰的名字無關緊要。最終,在房產證上只寫了兒子一家三口的名字。
房產證署名無父無母生官司
由于只有一套房,這一大家子又不得不開始了“同居”生活。可是分開住慣了,突然又要住在一片屋檐下,雙方都有些不自然,尤其是媳婦張-雯,經常因為瑣事與公婆發生不快,后來,張-雯索性搬回娘家住了。時間久了,小王和張-雯的感情慢慢變淡,雙方有了離婚的打算。
夫妻二人的婚姻岌岌可危,兩位老人雖不樂見,但不得不開始思量起這套房子的產權問題,房產證上沒有他倆的名字,一旦小王離婚了,房子是不是會作為夫妻共同財產被分割呢?這對王家將是筆不小的損失。于是,在2011年1月,老夫妻倆與兒子小王一起到所在居委會就該房添加兩位老人為權利人自愿達成協議,還請社區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出具了一份調解協議。
同年2月,小王向法院起訴與張-雯解除婚姻關系。法院認定雙方感情尚未破裂,未支持小王的離婚請求。“危機”暫時解除,但老王夫妻認為,兒子、兒媳的感情已經亮起了“紅燈”,難保哪天不會分開,為了保障己方的權益,他倆遂將兒子、媳婦和孫子三人告上了法庭,要求法院判決他們與三人共同共有這套房產。
法庭上,老王表示,因為兒子、媳婦缺少資金,才將自己原來住的房子賣了,將賣房所得的44萬余元拿出來購買新房。提供該筆款項時,他也曾明確說過當自己在該房屋內的合法權利受到侵害時,有權要求確定在這套房屋內的產權份額,現在因兒子、媳婦要離婚了,房子面臨被分割的局面,他倆的合法權益將受到侵害,所以請求法院支持他倆的訴請。
對于公婆的說法,張-雯反駁說,既然房產證上只有三被告的名字,那么權利人就是三被告,即使在買房的時候使用了他們的一部分錢,也應當看作是對三人的贈與,不能隨意撤銷。2007年買房時,就房屋的產權問題,雙方并沒有任何書面或者口頭的約定,只是在小王提起離婚訴訟時起,他倆才主張要求作為產權人之一,顯然是為了給小王多爭取些利益才提起了這次訴訟,所以請求法院駁回訴請。
法院裁定房屋歸屬兒子兒媳
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認為,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房屋所有權的歸屬應以產權部門登記為準,沒有充分確鑿的證據否定登記,房屋產權就應該屬于登記人。這套房現在登記在三被告的名下,房屋權利人即三被告。
三被告在支付該房首付時,確實使用了原來兩套老房子的部分出售款項。首付款中涉及到兩原告出售他們名下的房子所得的房款,其出資行為是屬于贈與還是屬于共同購買房屋,應該取決于兩原告當時的真實意思表示。
購買這套房的當日,原、被告雙方當事人是一起去的房產公司,兩原告應該清楚這套房的購買人是被告三人,在此情況下,他倆仍然同意以自己房屋的出售款作為部分首付款,應當推定父母的行為是對子女的贈與。
本案中,兩原告既沒有證據表明房屋是按出資份額共有,也沒有證據證明雙方在房屋購買后達成過共同共有的補充協議。因此,這套房屋不能認定是原、被告的共同財產。據此,法院駁回了老王夫婦的訴訟請求。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退休人員喪葬費領取步驟是怎樣的
2021-01-26公司章程規定不設股東會能否召開臨時股東會
2021-03-04企業虛報收入如何處罰
2020-12-25上海醉駕追究幾年刑事責任
2021-01-11交通事故上訴時間限制嗎
2020-11-18合同法關于合同變更的解析
2021-02-11拆遷集體土地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2-06保密義務不是競業限制單位,需不需額外付費
2020-12-05口頭約定變更勞動合同,其效力如何
2020-11-11崗前培訓可以約定競業限制嗎
2021-02-02勞動關系確認
2021-03-09單位給員工調崗應該怎么做
2021-01-23強險范圍內保險公司是否要賠償人身損失呢
2021-02-18海上貨物運輸保險中風險及損失案例解析
2020-11-28人身保險合同終止條件是什么
2021-01-02保險合同的方式是什么解除的?
2021-02-14保險合同如何變更
2021-01-30什么是健康保險
2020-12-03離婚后,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的收益將會被如何處理
2021-03-17土地出讓和土地轉讓的區別是什么
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