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職務行為還是個人行為
關于個人行為與職務行為的問題,法律規定得很清楚:單位工作人員“并非在執行職務”的行為是個人行為,不是職務行為,由個人承擔民事責任,單位不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自然人以個人名義挪用的公款,其本人即為使用人是個人行為,但其在執行職務時以單位名義接受或以代理人身份接受的屬于職務行為。
第三百八十四條?【挪用公款罪】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是挪用公款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數額巨大不退還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歸個人使用的,從重處罰。
挪用公款使用人未與挪用人共謀怎么定性
1.使用人雖向挪用人借款,但其并不知道挪用人出借的款項是公款,且其在借款過程中并未實施任何違法犯罪行為。此時,即使由于挪用人采取不正當的手段挪出公款出借而導致借款行為無效,使用人仍不構成犯罪,也不承擔民事責任,相應的法律責任只能由挪用人承擔。
2.使用人雖向挪用人借款,但并不知道挪用人出借的款項是公款,然而其是通過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如詐騙行為取得挪用人挪用的公款。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使用人與挪用人沒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其不構成挪用公款的共犯,只能對基于自己的違法犯罪故意所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承擔刑事、民事或行政法律責任。
3.使用人向挪用人借款,且知道或被推定應當知道挪用人出借的款項是公款,但由于其未與挪用人共謀,指使或者參與策劃對公款的挪用,不能與挪用人形成共同的犯罪故意,因而也不構成挪用公款的共犯,應當根據其在借款過程中所實施行為的性質來確定是否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以及承擔何種法律責任。
實際上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挪用公款的行為往往需要根據挪用公款時的名義決定是否屬于個人行為還是職務行為,而這也往往影響到當事人是否可以被認定為挪用公款罪,?所以建議在這方面遇到問題的可以聯系律師幫忙處理,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存量競爭是什么
2021-01-29不適用死刑情形有什么
2021-01-10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申報申請事項有哪些
2021-03-18車輛撞死人后賠償標準
2020-12-11民間借貸糾紛中訴訟主體怎么確定,舉證責任怎么分配
2021-03-25離婚起訴流程是怎樣的
2021-01-17口頭解除合同合法嗎
2020-12-12工廠集資房屬什么性質
2020-11-12公司可否不經過員工同意而調動崗位
2021-01-01有病史員工可否簽免責合同
2020-11-15正式合同和勞務合同有什么區別
2020-12-30實習期企業解聘員工怎么補償
2020-12-24調崗原因怎么寫
2021-03-01員工不同意調崗公司能否解除勞動關系
2021-01-27勞動糾紛調解找誰
2020-12-16存款保險事關錢包,12件事你必須知道
2021-01-28保險合同變更中的三個關鍵詞
2021-01-23合資保險公司的注冊資本是實繳資本嗎
2021-02-24駕照被暫扣后駕車肇事保險公司能拒賠嗎
2020-11-19租的車出的單方事故保險不賠怎么辦
20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