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中止是犯罪分子自動停止犯罪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的一種犯罪形態,我國刑法第24條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該法條中規定的“在犯罪過程中”,是指從犯罪預備起到犯罪既遂前的全過程。其中包括犯罪的預備、著手、實行和行為實施完畢之后追求的結果發生之前。如果犯罪已經既遂,即犯罪分子追求的結果已經發生,則無中止,即理論上所說的“既遂之后無中止”,對行為人在犯罪既遂后自動恢復原狀或主動賠償損失的,不能認定為犯罪中止而應認定為犯罪既遂,只能在量刑上將此種情況作為一個從寬的情節考慮;“自動放棄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過程中,出于自身意志而放棄犯罪的行為,所謂出于自身意志,是指犯罪分子出于自身認識的主觀因素,而非出于非主觀因素的外在因素而自動放棄犯罪,是以停止其繼續犯罪的故意為前提,徹底停止犯罪,而不是暫時的;“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行為實施過程中,出于自身的原因結束了犯罪行為,同時又積極作為、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結果的發生。
正因為犯罪中止行為從主觀原因方面來說,不管是其懼怕受到刑罰的懲罰,還是由于他人的勸說、或者良心發現,幡然悔悟,而改變了自己的犯罪意圖,還是出于對被害人的憐憫,轉而防止犯罪結果的出現等等原因,都是行為人自動否定,放棄了原來的犯罪意圖,它表明行為人的主觀惡性輕;從客觀方面來說,行為人在自認為能把犯罪進行到底的情況下,自動地放棄犯罪意圖,徹底停止了犯罪行為或者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結果的發生,從而消除了或大為減輕了社會危害性,避免或防止了給社會主義社會關系造成實際損害。所以,在我國刑法中,犯罪中止不僅比犯罪未遂、犯罪預備的處罰輕,而且與整個刑法所規定的其他法定從寬情節相比,也是獨一無二屬于最輕的。因此,正確認定犯罪中止對于準確量刑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理論界和司法實踐中對犯罪中止的認定和處理存在許多爭議,由于中止不只是行為人一種內心狀態的轉變,還要求行為人客觀上必須作出了真摯的努力,其行為對防止犯罪結果發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否則就不成立犯罪中止,所以辦案實踐中對犯罪中止的認定有一定的難度,理解掌握司法實踐中幾種特殊情況的中止及與其它犯罪形態的區別,對正確認定犯罪中止有所幫助。
一、如何判斷外界因素對犯罪中止的影響
如何看待外界因素對中止犯罪的影響,司法界和理論界對此存有多種不同的觀點,主要有絕對自動論、內因決定論、主要作用論等等,但都不能圓滿地解決外界因素對犯罪中止影響的關鍵性問題。比較合理的觀點認為:在考慮外界因素對犯罪中止影響時,必須結合犯罪人的主觀因素綜合分析,具體分析客觀因素對行為人意志的影響,以及影響程度,將其作為區別犯罪中止形態與犯罪未遂形態的根據之一。
在司法實踐中,如何判定外界因素對中止犯罪行為人自動性的影響,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分析。一般認為以下三種情況應當以犯罪中止論:(1)不存在影響犯罪中止的任何障礙,犯罪行為人也沒有因外界因素而受到影響即停止犯罪行為,應當以犯罪中止論。這就是說,中止犯罪行為完全是行為人出于內心的自動因素,例如,被告人高某使用萬能鑰匙將鄰居家存放在抽屜中的現金一萬元盜走后,因覺得平常兩家關系不錯,在被盜人未發現之前,又將一萬元現金放回了原處。本案中高某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行為就是相對沒有外界因素影響的犯罪中止行為。(2)雖然存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但這些因素不能成為促使犯罪人放棄犯罪意圖決定因素,行為人在這種情況下中止了犯罪,也應當以犯罪中止論。如犯罪人在實施強奸犯罪時,來自婦女的輕微反抗或者哀求等因素,犯罪人主動放棄了實施強奸行為,應當認定為強奸未遂。(3)存在外界因素的影響,并且外界因素也足以在客觀上阻止犯罪的進行,但行為人當時并沒有意識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即外界影響實質上沒有對行為人的意志發生作用,而是因為行為人自己的悔悟、害怕或者其他原因停止犯罪的,應當視為犯罪中止。如犯罪人潛入銀行庫房企圖盜竊現金,而現金都存放在保險柜中,犯罪人手無寸鐵根本無法打開保險柜。犯罪人進去后沒有去打開保險柜,而是由于恐慌放棄了犯罪行為,這種情況應當以犯罪中止論處。
但以下兩種情況一般不應當視為犯罪中止:(1)外界因素雖然在客觀上不足以阻止犯罪的進行,但由于行為人產生了認識上的錯誤或精神上受到威脅,因而停止犯罪的,不是犯罪的中止,而是犯罪預備或者犯罪未遂。例如,犯罪人潛入某賓館強奸某女,正在脫女方褲子時,忽然聽到外面傳來一陣警車的警報聲,行為人出于害怕的心理放棄了強奸行為。此處犯罪人的強奸行為應當視為犯罪未遂,不是犯罪中止。(2)外界因素從客觀上完全可以阻止犯罪行為的進行,并且行為人主觀上也已經認識到自己難以完成犯罪。這種因為客觀力量對行為人的阻止作用致使其犯罪停止的情況,不能以犯罪中止論處。例如,被告人企圖盜竊銀行現金潛入庫房后,銀行安置的警報拉響,被告人聽到警報聲停止了犯罪行為。這種情況屬于犯罪未遂,不是犯罪中止。因為,犯罪中止的本質條件是行為人自動放棄犯罪,如果行為人不是由于自己的主觀意志,而是因為遇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與本人生理上、心理上相結合而造成的無法克服的障礙,被迫停止犯罪,就不是自動中止。
二、中止犯與不能犯未遂的競合問題
所謂中止犯與不能犯未遂的競合,是指行為人出于某種犯罪的故意,在實施犯罪行為的過程中,由于行為人對事實的認識錯誤,其行為本身根本不可能發生預期的危害結果,但行為人仍然基于自己的意志主動放棄了犯罪行為的進行,或者積極采取措施去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對這種具有中止犯與不能犯未遂發生競合時,一般應當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分別處理:(1)對于犯罪行為尚未實行終了的案件,如果行為人中止了犯罪行為,應當以中止犯罪論處。因為在犯罪實行階段,行為人中止了犯罪行為就表明行為人主觀具有放棄犯罪的意圖。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自我認識到的是能夠將犯罪行為進行到底,行為人沒有對客觀實際情況有真實的了解,不知道自己將犯罪行為實行完畢也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犯罪結果,在不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可能完成犯罪時停止了犯罪行為,仍然說明行為人主觀上具有中止犯罪的意圖,客觀上也實施了中止犯罪的行為,同時客觀上也不可能發生危害結果,固然應當以中止論。如甲正撬門鎖時,有人發現了并正悄悄地來抓他,甲不知道有人來抓他,但在抓到之前,甲基于悔悟而主動地放棄了犯罪,這仍然是犯罪中止。(2)在犯罪行為已經實行終了的情況下,如果行為人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在能犯未遂的情況下是可以成立中止犯的,但在不能犯未遂的情況下就不能成立中止犯。這是因為,這種情況下犯罪結果沒有發生,不是由于犯罪人的預防措施所造成的,而是由于犯罪人沒有意識到的客觀原因形成的,即使犯罪行為人作了積極的努力,而且在主觀上也確實拋棄了犯罪意圖,但這種努力并不是危害結果沒有發生的根本原因,這種努力從主觀上講雖然是積極的、有效的,但在客觀上卻是無效的,因為危害結果不能發生是一個不容更改的事實,與行為人的努力沒有直接的、客觀上的因果聯系,所以不能以中止犯論。
三、犯罪中止與中斷犯罪的區分
犯罪中止與中斷犯罪都是在犯罪過程中,行為人因某中主客觀因素而停止犯罪行為。但中斷犯罪與犯罪中止是有顯著區別的。所謂中斷犯罪,是指犯罪行為人在實施犯罪的過程中,因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暫時放棄犯罪行為,待妨礙犯罪進行的因素消失后再繼續進行犯罪的情形。犯罪中止與中斷犯罪的區別主要表現在:(1)犯罪中止是無條件地放棄犯罪,不存在以后再繼續進行該犯罪行為的可能;而中斷犯罪則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停頓,待以后阻止犯罪進行的條件消失后還要繼續進行。(2)犯罪中止是犯罪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放棄犯罪的真實意圖,其犯罪目的已經從行為人心理上消失;而中斷犯罪在犯罪行為人主觀上并沒有放棄犯罪的意圖,其犯罪目的也沒有消失,實施犯罪初存在的犯罪意志因素仍然存在。(3)犯罪中止是刑法中的一種犯罪形態,刑法對犯罪中止也作了明文規定;而中斷犯罪本身不是一種獨立的犯罪形態,而是故意犯罪中的一個情節,刑法也沒有對犯罪中斷作任何規定。
四、對放棄能夠重復實施侵害的行為應當如何定性
刑法上的所謂放棄能夠重復實施的侵害行為,是指犯罪人已經著手實施刑法分則規定的犯罪行為,未發生預期的危害結果,在能夠重復實施同一行為的情況下,放棄了犯罪的繼續進行而致使預期危害結果沒有發生的情況。例如,行為人出于殺害他人的目的,一刀砍去將他人砍傷,本來可以繼續用刀將他人砍死,但突然改變了主意,只造成了傷害結果,沒產生死亡結果。理論界對此有不同看法,司法實踐中一般認為:行為人放棄了能夠重復實施的侵害行為,犯罪的預期危害結果沒有發生,如果犯罪行為人出于本人自愿,主動地停止了犯罪行為,或者在預期的危害后果發生之前,自動有效地避免了預期危害結果的出現,應當以犯罪中止論處,而不應當作為犯罪未遂論。因為,犯罪中止是發生在犯罪著手進行后,犯罪結果發生之前,行為人在殺害他人的死亡結果沒有出現之前,不是被迫,而是自動放棄沒有繼續實施,從而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沒有理由不承認其犯罪中止。將這種情況視為犯罪中止,更有利于鼓勵犯罪分子懸崖勒馬,停止犯罪活動。因此,放棄重復侵害行為,只要在當時的情況下完全有可能連續侵害而致被害人出現希望的結果,當犯罪分子主動停止下來,不想繼續實行犯罪行為,就應該認定為犯罪中止。
五、如何認定共同犯罪中止
共同犯罪中止是指在共同犯罪中,部分犯罪人自動中止犯罪的行為,在認定時必須在確認共同犯罪的前提下對每個被告人的行為進行分析認定。一般應當視情況區別對待:(1)在簡單共同犯罪中,共犯都是實行犯,共犯中有一人決定中止后,然后極力勸說其他人放棄犯罪,如果其他人接受了勸告,放棄本來可以繼續下去的犯罪,全案都是犯罪中止;但是,如果一人中止后,其他共犯不愿意中止,但中止者采取了有效措施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中止者成立犯罪中止,其他不成立;如果一人中止,雖然阻止或者他人但未能阻止危害結果發生,由于不具備有效性特征,所以不能做為中止犯認定,只能在量刑時酌輕。不過有一種情況,如果中止者采取了一定措施,有效地中斷自己先前行為與犯罪的聯系(消除“原因力”),即使后來發生危害結果,仍然可以認定為中止。(2)在復雜共同犯罪中,實行犯中止犯罪,教唆犯應認定為未遂的教唆;幫助犯有一定的從屬性,實行犯中止犯罪,幫助犯不知道,對其應按照犯罪預備認定,反過來,教唆犯、幫助犯要中止犯罪,對教唆犯來講,必須阻止實行犯實施犯罪,使實行犯打消犯罪的念頭,才構成中止,而幫助犯應采取有效措施,抵銷自己的幫助行為對共同犯罪所起的作用。(3)中止犯如果向有關機關報告,司法機關采取了有效措施制止了犯罪,對向有關機關報告的中止犯應認定為犯罪中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乙方不同意解除合同怎么辦
2020-12-09行政復議的被申請人包括哪些人
2020-12-29入贅贍養協議怎么寫
2020-12-31請了律師但是沒開庭,律師費能退嗎
2021-02-21企業債權人可以申請企業破產嗎
2021-03-08一般保證期間如何起算
2021-01-20哪些公證過的債權文書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2021-02-17新農村建設征地補償標準
2021-01-30是否可以申請強制探望子女
2021-01-23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如何索賠
2021-02-20外國公司在中國境內設立分支機構需要審查批準嗎
2021-01-16超市摔倒找不到侵權人怎么辦
2021-03-21購房合同丟失有哪些處理辦法
2021-01-26保密協議是否屬于勞動合同糾紛
2020-11-30壽險理賠時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2021-01-04本案保險人應承擔保險理賠責任
2020-11-14客戶交通意外致高殘 民生人壽理賠1.5萬
2021-01-16免賠額的形式有幾種
2021-03-24保險受益權的涵義
2020-11-27再保險公司概述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