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駕駛人員肇事逃逸負全責嗎?
駕駛人員肇事逃逸的情況下,是需要負全責的。交通肇事罪客觀要件的認定,是以當事人對事故負主要責任或者全部責任為定罪的必要要件,在司法操作中,責任的大小往往是采納交通警察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然而,在行政執法程序中,卻存在一種推定事實的證明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二十條規定:“當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壞、偽造現場、毀滅證據,使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的,應當負全部責任。”第二十一條規定:“ 當事人一方有條件報案而未報案或者未及時報案,使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的,應當負全部責任。”
這兩條規定表明,交通警察在處理交通事故時,要認定事故責任,在法定條件具備、事故責任無法認定的情況下,可以推定為事故責任,而對事故發生的真實情況可以不再進行證明。這就確立了“行政推定”這種法定證明方法。
二、司法解釋
在刑事司法中,行政推定的結論是否具有刑事證據的可采性?有觀點認為,行政推定所作出的當事人負全部責任的認定,是行政機構依法作出的有約束力的行政結論,應采信;另有觀點認為,行政推定采為刑事指控證據,明顯減輕了刑事訴訟中控方的舉證責任,由于這種認定本身基于推定進行,不再理會客觀事實,這必將導致辯護人無法進行有效辯護,反而加重了辯護人的舉證責任,即欲辯護無罪,必須找出證據證明當事人不負交通事故責任。行政推定為刑事證據造成了舉證責任的顛倒,與刑事訴訟制度不合,且因這種局面的形成是由于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造成,而按照憲法和立法法的規定,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均不可抵觸作為基本法律的訴訟法,故現在司法實踐中直接采納行政推定作為刑事證據的現狀應當改變。
事實上,反對行政推定為刑事證據的見解,是符合法理、又有實務上依據的明智之舉。我們知道定罪的客觀要件亦即追訴的指向是既往發生的當事人的危害行為,而不是當事人行為后的態度或者其他表現(事后態度或者表現如自首或者逃逸,只能影響量刑而不影響定罪)。如果僅以事后表現推定犯罪事實,則可能刑及無辜。本來這一事實如果能夠證明,則對方將不負事故責任,但是對方當事人可能會因懼怕死者家屬報復毆打,而逃離現場或者不予報案。這種情況按照交通行政法規將被推定負全部責任,按照司法解釋又將被追究刑事責任。顯然,這樣做的結果就使罪與非罪不再取決于肇事時的行為,而取決于肇事后的表現(即逃逸與否、報案與否)。這與刑事實體法上的犯罪概念存在很大差別,也與“行為是定罪的客觀依據、事后態度只影響量刑不影響定罪”的刑事法理不合。
在法律上,肇事逃逸的顯然是需要負全責的。在司法實踐中,如果駕駛人員肇事后發生逃逸行為的,應當處終生禁駕,并對交通事故負全責。一般情況下,如果肇事責任不在于本方,駕駛人員不需要逃逸,只需要報警等待公安機關來進行事實處理和責任認定即可,具體的情況應當據實而定。
肇事逃逸審車不過應該如何處理?
交通肇事逃逸交強險理賠嗎
開車撞死人后逃逸判多少年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增資糾紛是否構成侵權
2021-02-21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什么時候交付
2020-11-25手術出現意外怎么判定
2021-01-07怎么轉讓公司股權
2020-11-15公安局賬戶是否可以質押
2020-11-23房屋租賃合同的稅款規定有什么
2021-01-14未婚生子男方不給撫養費有什么后果
2020-11-09同居被家暴怎么辦
2021-02-07對仲裁裁決不服的能否要求重新仲裁
2020-12-13建筑工傷的勞動關系在停工留薪期間可以解除嗎
2021-01-31雇傭關系買保險嗎
2021-03-01出租人您清楚自己的責任和權利嗎?
2021-03-11開發房地產合同范本
2021-01-29交強險賠償范圍及限額有什么變化
2020-11-24綜合意外險是否包括駕乘私家車
2020-12-24保險合同是什么
2021-03-16掛靠單位買保險,車主該向誰索賠
2021-02-10車輛自然災害險多少錢
2020-11-15保險條款解讀-車險
2021-02-23精神病人自殺,保險公司應否需要理賠
20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