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條債權能辦抵押貸款嗎,出具欠條時要注意什么
欠條債權能辦抵押貸款嗎
如果公民把錢借出去后自己缺錢用,那么可以拿著欠條找銀行貸款。
根據《物權法》和央行制定的《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的實施,無論是單位或居民個人,都可以用應收賬款辦質押貸款。
按照央行規定,可用作辦理質押貸款的應收賬款包括銷售貨物,供應水、電、氣、暖,知識產權的許可使用等產生的欠款;出租動產和不動產產生的欠款;提供服務產生的欠款;公路、橋梁、隧道、渡口等不動產收費權;提供貸款或其他信用產生的債權等等。
也就是說,今后拿著欠條也可以在銀行進行貸款。這意味著,允許應收賬款出質將有利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央行出臺的這些措施也將大大推動商業銀行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業務的開展。
據了解,根據央行提供的數據顯示,據調查估算,中小企業總資產中大約有60%是應收賬款和存貨等動產。
《物權法》第223條擴大了可用于擔保的財產范圍,明確規定在應收賬款上可以設立質權,用于擔保融資。在《物權法》之前,根據從1995年開始實施至今的《擔保法》的有關規定,雖然商業銀行也一直在探索由不動產抵押到動產抵押融資的模式,但企業融資擔保仍高度依賴于不動產。這也導致了不動產缺乏的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困難。
國際經驗表明,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是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有效途徑。如美國建立了高效的動產擔保制度,包括應收賬款在內的動產質押融資已經占到了中小企業融資的70%。
對于動產的質押,《物權法》規定,“以應收賬款出質的,當事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具體到應收賬款的質押,在全國人大的授權下,央行征信中心成為應收賬款質押登記的法定機構,履行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職責。這一體系下,貸款企業和個人可以通過網絡查詢登記的記錄和信息。
在現行的《擔保法》框架下,目前房產成為銀行的主要間接資產,這也大大增加了企業和銀行的風險,發展應收賬款質押融資可以解決房地產擔保過于集中的風險。發展應收賬款質押融資,可以緩解不動產擔保貸款集中產生的影響。
應收賬款作擔保目前最大的問題在于如何評估應收賬款風險,以及對賬款回收產生約束力。對于各家銀行,目前應當盡快制定具體的操作細節和風險控制措施。
出具欠條時要注意什么
比照民事法律關系的三要件(主體、客體、內容),出具欠條時應當注意如下事項:
1、主體要將債權、債務關系的主體表達清楚,即誰是債權人誰是債務人(注意“借”詞的歧意)要明確;自然人為主體時,應核對其身份證上姓名,條件許可時應在欠條上抄錄居民身份證號;法人單位為主體時,應蓋上單位公章。
2、客體數額單位要明確,數額應用中文繁體字書寫,分比應明確百分比、千分比、萬分比。
3、內容表達清楚,注意避免歧義。應將歸還日期明確,如有利息約定,應寫明,否則依法視為無利息,如有違約金約定,應寫明。如有擔保人,應注明擔保方式,并寫明擔保人。
4、一式兩份條據最好一式兩份,雙方各執一份。
作為一種快速、便捷的確認方式,一般情況下條據都是手寫的,出具者具有特定性,即由欠者、借者、收者撰寫并蓋章,但現實中不乏由債權人、出借人、送給人撰寫再由欠者、借者、收者簽字的情況。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欠者、借者、收者手里邊沒有一張同樣的條據,撰寫者對僅存的一張條據上作了手腳,比如加了借款的數額,那么簽字的人如何去抗辯呢?相反,如果存在兩張完全一樣的(一式兩份)條據,雙方作手腳不但是徒勞的,而且還會因此傷了感情。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欠條是否可以用作抵押貸款以及出具欠條時需要注意的問題的解答,希望對您有幫助。綜上所述,欠條是可以用作抵押貸款的,在出具欠條時一定要清楚相關的注意事項,保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如果您在欠條方面還有其他的問題,歡迎前來律霸網進行相關的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強制執行應當多久提出
2020-12-08在商場摔傷賠償金額一般是多少
2021-03-14隱名股東對公司享受什么權利
2021-03-21已婚名下無房無車怎么強制執行
2021-01-17民法典草案變化:無人照料的“被監護人”誰來保護
2021-01-01后媽能告繼子不贍養嗎
2020-12-18合同債務有哪些類型
2021-02-14合同糾紛案判決書要多長時間
2021-01-05勞動合同的續訂的程序
2020-12-06公司搬遷可以和孕婦解除合同嗎
2021-03-14什么是婦女的“四期”,法律對保護“四期”有何原則性規定
2021-01-12對于產品責任及產品責任法你了解多少
2021-03-25航空運輸貨物保險的責任范圍怎么劃分
2020-11-13定值保險合同包含哪些范圍
2021-03-11保險經紀人辦理保險經紀業務產生的法律責任該由誰承擔
2021-02-02人身保險中投保人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1-01-11保險合同生效
2020-12-20什么是人身保險合同的受益人?
2021-03-23有關保險的"法律常識"
2021-01-28用假手續取得保險理賠算騙保嗎
202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