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了解兩個概念。利息和利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利息”是債務人向債權人支付的貨幣報酬,《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的利息是貸款人給予借款人的一種物質鼓勵。“利率”是在一定時期內貸款人付給借款人的利息數與存款數的比例。利息與利率的關系為:利息=本金×天數×利率。因此,利息與利率是不同的兩個概念,當事入因利率發生爭議,并不必然導致利息約定不明。由于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多為急用,且多發生在親友之間,所以,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或者借款合同的主要條款采用口頭形式比較普遍。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11條的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不一定要支付利息,因為許多情況下自然人之間的借款不是出于營利目的,而是出于親情、友情等情感因素。當然當事人也可以約定支付利息。當事人對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無息借款,債務人可以不向債權人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間借款利率的確定也應當符合國家有關利率限制的規定。對自然人借款利率作出限制,其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債權人高利放貸的行為。這些都與向金融機構借款有著很大的不同。一般情況下,向金融機構借款的,債務人都需要根據借款的期限等情況向債權人支付利息。
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問題》對民間借貸的問題作出了規定,即:“民間的利率可以適當高于銀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具體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數)。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該規定明確民間借貸可以適當高于銀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具體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數)。超過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近些年來,我國在司法實踐十對高利借貸行為的認定也是依據該規定處理的,因此,在沒有新規定的情況下,自然人之間借款利率的確定不得違反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規定。
由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24條對借款雙方因利率發生爭議的問題,已經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即“借款雙方固利率發生爭議,如果約定不明,又不能證明的,可以比照銀行同類貸款利率計息”。該規定雖然是在合同法施行前制定實施的,但與合同法沒有根本的抵觸,因而在未廢止前,仍應當是有效的。即對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在當事人約定有利息的前提下,如果雙方對借款利率約定不明,又不能證明的,可以比照銀行同類貸款利率計息。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該如何處理
2021-02-26股權激勵授權日多長時間
2021-01-29能否剝奪未成年人政治權利,能否剝奪外國人政治權利
2020-12-04農村房屋無證怎么贈與
2020-11-22股權無償轉讓和股權贈與的區別
2020-12-04江蘇省高院管轄知識產權民事案件有什么范圍
2021-03-13抵押物可以與他人簽訂合同嗎
2021-03-18合同欺詐要怎么賠償
2021-03-19鄰居間的土地糾紛怎么解決
2021-03-25農村征地對于沒有住房的村民怎么安置
2021-03-26租房人拆遷怎么安置住房
2020-12-27勞動合同變更
2021-01-12單方面辭職勞動合同書是否可以違約
2021-03-25應屆生實習期簽什么合同
2021-03-03非壽險責任準備金計提標準是怎樣的
2021-02-18什么是人壽保險,投保壽險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3-02限制保險人合同解除權如何被限制
2021-01-04航空旅客意外傷害保險合同條款
2021-03-13妻子代簽的名這份人身保險合同有效嗎?
2021-03-07撞死親人能否向保險公司索賠
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