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商標權限制的理論探討
許多國家的商標法對商標權的限制均有相應的規定。不同國家關于商標權限制的規定不盡相同,從總體上看對商標權內容的限制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商標合理使用
從商標的構成要素看,商標可以是由權利人獨創的臆造詞匯構成的,也可以使用已有的普通詞匯。對于前一種由臆造詞匯構成的商標當然只能由商標權人作為商標加以使用,但對于后一種商標,構成商標的普通詞匯除作為商標使用之外,還存在被他人在該詞匯的正常意義下使用的情況。在此情況下,該商標的商標權人雖然對商標標識擁有專有權,但這種專有權也只能限于將該標識作為商標使用的情況,如果權利以外的其他人只是以正當的方式使用該標識,使用的目的也并非為了與權利人進行不正當的商業競爭,那么商標權人自然也無權限制他人對商標標識的合理使用。
商標合理使用的限制在許多國家的商標法中均有規定,例如《法國知識產權法典》L713-6條、《德國商標法》第23條、《意大利商標法》第1條之二、《日本商標法》第26條等。TRIPS協議第17條也體現類似的意思。根據各國商標法的規定,商標合理使用一般須具備以下構成要件:
(1)構成該商標的詞匯為普通詞匯,即該詞匯除作為商標使用外還具有其他意義。尤其是由顯著性較弱的描述性詞匯構成的商標,由于構成這類商標的描述性詞匯還有可能被他人用來表示商品或服務的名稱、種類、質量、原料、數量、功能、用途、產地、形狀、工藝使用方法等特點,因而這類商標適用合理使用限制的可能性更大。
(2)對商標的合理使用應當是以正常的方式表明自己的姓名、名稱或地址,或者以正常的方式表示自己的商品或服務的名稱、種類、質量、原料、數量、功能、用途、產地、形狀、工藝、使用方法等特點,只有在以上情況下使用商標標識才屬于合理使用。
(3)對商標標識的使用應當符合誠實信用原則,而并非出于不正當競爭的目的。
(二)商標先用權
所謂商標先用權是指那些在他人獲得商標注冊之前已經開始使用的商標的所有人在他人獲得商標注冊之后還享有在原有范圍內繼續使用該商標的權利。作為商標法先申請原則的補充,商標先用權主要是為了保護那些雖未注冊但已經在市場上建立了一定聲譽的商標使用人的利益。
商標先用權制度主要存在于那些只承認商標權注冊產生的國家和地區,如法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在這些國家,由于商標的使用并不能導致商標專有權的產生,如果沒有商標先用權制度,商標使用人使用多年的商標一旦被他人注冊成功,其多年經營的成果就有毀于一旦的危險。為平衡注冊商標權人與商標在先使用人之間的利益,這些國家的商標法中一般都規定了商標先用權制度。而在那些既承認商標權注冊產生,又同時承認商標權使用產生的國家,則一般沒有商標先用權制度。
根據有關國家商標法相關規定,商標先用權的產生和行使一般應具備以下構成要件:
(1)商標在先使用人應在他人商標注冊申請以前已經在該商標注冊申請有關的指定商品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該商標或類似商標,或將該商標作為商號加以使用。有的國家還規定,在他人商標注冊時在先使用人對該商標的使用應達到一定年限,如5年。
(2)在該商標注冊申請前,商標在先使用人的使用已為該商標建立起了一定的市場聲譽。有人認為商標的在先使用應使該商標在注冊申請前已經在相關領域馳名,筆者則認為沒有必要規定得如此嚴格,只要在相關市場領域具備一定知名度即可。
(3)商標在先使用人的繼續使用不得出于不正當競爭的目的,有的國家就要求商標在先使用人在繼續使用該商標時應附加適當表示防止與注冊商標權人的相關業務相混淆。
(三)商標權用盡
商標權用盡,是指商標權人本人或經其許可的帶有注冊商標的商品首先投入市場以后,無論何人使用或轉售帶有該商標的商品,都不侵犯商標權。商標權利用盡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平衡商標權人與商品所有權人對商品的處分。因此,商標權用盡制度實際上是商品所有權人的權利對商標權的一種限制。
目前關于商標權用盡問題的爭議主要集中在權利用盡適應的范圍方面,一般對權利用盡在一國范圍內適用并無爭議,但對于商標權利用盡能否在國際范圍內適用,即平行進口是否應當允許則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贊成者認為商標權僅賦予了權利人對商標首次投入市場行為的控制權,一旦商標已合法投入市場,權利人就無權再加以干預,因此平行進
El應當允許。而反對者則認為,由于商標權具有地域性,因而權利用盡也只意味著在一國國內的權利用盡,并不能導致另一國商標權當然用盡。正是由于這種不同意見的存在,TRIPS協議也不得不回避了這一難題。
(四)商標權濫用之禁止
行使一切民事權利應出于正當的目的并不得超出正當界限,否則即構成權利濫用,商標權的行使也是如此。商標權的行使一般應當是為了維護商標的識別作用,并通過其識別作用的發揮維持正常競爭秩序。但現實中有時卻會出現商標權人為了不正當競爭目的行使商標權的情形,在此情形下當然應使用禁止權利濫用的原則限制其商標權的行使。
構成商標權濫用一般應具備以下構成要件:
(1)須有商標權存在,即權利人通過注冊申請獲得商標專有權,即使在權利人的權利是由于商標審查人員的疏忽或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在其被宣布無效之前應認為商標權存在。并且商標權人的行為在表面上屬于行使商標權利的行為。
(2)該行使權利的行為損害他人利益。例如,將他人未注冊的知名商標注冊后反過來禁止他人使用;或者將他人已馳名的商標另類注冊后反過來向他人出售等等。這些行為貌似行使商標權,實際上損害了他人的合法利益,應屬于濫用權利的行為。
(3)須有損害他人利益或不正當競爭之故意。例如,主觀不知他人未注冊的存在而申請注冊,則其后行使權利的行為不應視為權利濫用。
二、漏洞補充: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適用
雖然許多學者專家都建議在對商標法進行修改時應增加有關權利限制或例外的規定。但遺憾的是,本次商標法的修改仍然沒增加有關權利限制的條款。近年來,在我國的現實經濟生活中已出現了不少與商標權限制有關的糾紛,其中有一些糾紛正是因為商標法缺乏相關規定而遲遲得不到合理解決。因此在本文的這一部分中筆者打算重談如何在司法活動中彌補這一漏洞。
我國的有關法律實踐
我國商標法雖然一直未規定商標權限制的內容,但我國法院已經審理了不少這方面的案件,可以說人民法院已經通過司法活動進行了彌補漏洞的實踐。對人民法院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將有利于我們從理論上探討這一問題。
目前我國發生較多的此類糾紛主要是有關商標合理使用的糾紛,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1999年12月29日發布的《關于商標行政執法中若干問題的意見》第9條中就曾規定了商標合理使用的內容。但這一規定畢竟屬于部門規章,作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行政執法的依據沒有問題,作為法院司法裁判的依據似有不足。
各地人民法院近年來也處理過不少涉及商標合理使用的糾紛。在有些案件中法院肯定了在一定條件下對注冊商標的使用不構成侵權。例如在**白市驛板鴨廠訴**凌峰食品公司商標侵權一案中,“白市驛”為重慶市一盛產板鴨的地名,而**白市驛板鴨廠注冊了“白市驛”商標,被告在其生產的板鴨包裝上使用了“白市驛風味”,被訴侵犯了原告的商標權。一審法院認定侵權成立,二審法院認為“白市驛”為商品產地名稱,被告以正常方式表示商品產地,并且不會造成消費者混淆,不構成商標侵權行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各省市1級至10級工傷傷殘賠償標準速查表
2021-03-17保證合同無效保證人應負何種責任
2020-11-27公司重組上市有代持股是否合法
2021-03-18職工持股會
2020-12-17原產地標記權屬于知識產權嗎
2020-12-10公司破產欠了一千萬怎么辦
2021-01-15超前點播是否違規呢
2020-12-31離婚后房產未分割,拆遷后動遷安置房產權歸誰?
2021-02-02集體原因侵害個人財產的民事責任有哪些
2020-12-17補充協議書怎么寫
2021-02-24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的條件
2020-12-29贈與合同是雙務合同還是單務合同
2020-11-18用人單位怎么舉證
2020-11-27欠薪多久屬于自動解除勞動合同
2020-12-26部門取消可否成為企業單方調崗的合法理由
2020-12-09雇傭關系怎么進行解除
2021-02-26開發商未按時交付房屋,違約金應如何計算
2020-12-08公司部門解散可以辭退員工嗎
2021-02-19意外險九級傷殘怎么賠
2021-02-07保險合同轉讓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
20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