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此原則,證明加害人的過錯,應當由受害人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包括證明損害事實的存在、損害結果的發生、醫療行為的過錯、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等。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由醫學會組織的
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完成。鑒定委員會實際上是各個醫院的醫學專家組成,全部是執業醫師(特殊情況下,需要法醫參加)。在醫療事故鑒定過程中,這些執業醫師要完成以下工作: 1、認定事實,根據雙方所提供的證據,認定事實經過。 2、認定正確的操作常規,根據事實經過,運用醫學知識,提出在各個環節中正確的診斷治療是什么,即當時的操作常規是什么。 3、對比正確的診斷治療,確認醫院是否違反操作常規。 4、運用邏輯知識,分析論證違反違反操作常規與醫療損害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 5、認定是否構成醫療事故。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一般分三個階段: (1)醫、患雙方陳述; (2)專家提問或質詢; (3)專家討論并形成
鑒定結論。 在《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醫療事故鑒定暫行辦法》中,對
鑒定專家庫的建立、鑒定的提起、專家鑒定組的組成及鑒定方法等均有較具體的規定。 然而,鑒定原則具有雙重作用,既是鑒定中評定醫療過失存在的依據,又是醫院免責的合理事由。因此專家在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時,應遵循鑒定原則,主要有醫療水平原則、病情緊急性原則和醫學技術有限性原則。 一、醫療水平原則設定醫療水平原則,是要求參加鑒定的專家應從國情出發,充分考慮各地區、各級醫院的客觀情況和現時的技術水準。該原則一般又分以下三個細則,即醫院等級與專科技術相結合原則、醫療當時水平原則和醫療地域性原則。其涉及的問題是對醫院或醫務人員履行轉醫義務的評價。 1.醫院等級與專科技術相結合原則醫院等級差別決定了醫療水平的不同,因此,對常見和少見疾病的診斷處理所造成的結果,應有不同的判斷標準。此外,需要兼顧專科技術水平,專科醫師對其專門領域內的注意義務標準應高于一般醫師的注意義務。 2.醫療當時水平原則是指在鑒定某一
醫療糾紛事件時,應以醫療活動發生時的醫學水平(通常慣例)為基準。不能用發展了的醫學理論和技術對原有技術水平進行鑒定。在鑒定時,要考慮“過去時”和“現在時”,不能將過去在醫療技術或條件有局限的前提下發生的事,用現在已經進步的技術或理論作為基準進行鑒定。這里強調的是事件發生時的醫學水平。 3.醫療地域性原則指一位醫師應當具有與其鄰近的、或處于相同地域的同一級醫師在處理相同疾病時應當具有的通常的技能、知識和經驗。地理范圍的差異可作為輔助性標準。這條原則要求高水平專家在判斷基本問題時應考慮地域性問題。 二、病情緊急性原則由于病情危重,醫師在緊急狀態下能夠達到的注意程度與一般情形下的注意程度具有本質的區別。病情緊急性原則相對其他原則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是鑒定時的首選原則。醫師以保證患者生命權為最主要目的時,有時即使出現差錯,也應考慮免責。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醫師因門診量大,診療時間短暫而造成誤診誤治,不能作為緊急性因素看待,否則將成為醫師不負責任的借口,也不利于醫療制度的改革。另外,目前一些基層醫院,因經濟利益驅使,將一些本不該由其施行的治療措施,進行試驗性治療并造成不良后果者,不能免責。因為此時醫務人員未履行轉醫義務。三、醫學技術有限性原則該原則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醫師裁量權原則。由于現代醫學還處于經驗醫學階段,在醫療活動中有許多不確定性問題和尚未解決的問題,那么就應該允許醫師依據某種學說、理論或自己的經驗,在臨床治療時,對采用的方法和措施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權。判斷醫師是否有過失時,一定要充分考慮醫師的裁量權。忽視和限制醫師的自由裁量權,可能會影響醫學發展。需要注意的是,醫師使用裁量權時必須兼顧患者知情權和同意權。二是醫療嘗試原則。主要是指對罕見疾病或已知疾病的未知領域進行以挽救生命為目的的醫療嘗試和試驗性治療。這里所說的未知,與并發癥的可預見性不同。在鑒定時,對臨床上確實難以預見的并發癥可以免責;而對可以預見,但卻未能預見者,或預見了但未采取補救措施者,就不能免責。采用醫療嘗試或試驗性治療均需患者知情同意。醫師在從事試驗性治療時,還需履行對病人損害甚微和防護措施周全之注意義務。可是,鑒定委員會實際上是各個醫院的醫學專家組成,他們大多是師徒關系、同學關系、同事關系等,很難做到“客觀、公正、獨立、規范”。他們做出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難免有暗箱操作的嫌疑,很難令患者和社會公眾信服。所以,當醫療事故技術
鑒定書確認醫院不構成醫療事故時,患者選擇醫療過錯鑒定、因果關系鑒定,是無奈之舉,也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