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1980]135號)
各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革命委員會),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近幾年在處理邊界地區糾紛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總結了成功經驗。現將他們《關于我區處理土地、山林、水利糾紛的情況報告》轉發給你們一閱。
當前,有不少省、自治區的一些地方,因山林、草原、水利、礦產等權屬的爭議不斷在雙方接壤地區發生糾紛,甚至引起大規模的械斗,使這些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不應有的損失,既影響安定團結,又妨礙生產建設事業的發展。希望有關省、區參照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做法,抓緊處理邊界糾紛,使矛盾盡快得到解決,以利四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一九八零年五月二十三日
關于我區處理土地山林水利糾紛的情況報告
國務院:
我區在歷史上遺留著許多土地、山林、水利糾紛,有些和兄弟省接壤的社隊也和對方存在一些邊界爭執。多年來,隨著生產建設事業的發展,新的矛盾又不斷出現,雙方為了山林、地界互相爭執,械斗時有發生。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四人幫極左路線的干擾破壞,無政府主義思潮泛濫,黨的紀律、政策和法律無法貫徹執行,糾紛普遍增多。參與糾紛、械斗的少則幾十人,多則數百人,甚至千余人,械斗動用的器械,不僅有土槍土炮,還有民兵武器炸藥。凡是發生糾紛,械斗的地方,都不同程度的危害人民的生命財產、破壞生產建設。迅速地處理好這一問題,是這些地方廣大群眾的迫切要求。
為了消除這一不安定團結的因素,鞏固和發展我區的大好形勢,搞好社會主義建設,早在一九七五年,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就著手解決糾紛問題,全區上下,經過六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據統計,全區歷年來累計發生土地、山林、水利糾紛六萬六千九百二十三起。到一九七九年底止,共處理了六萬二千八百八十五起,占百分之九十三點九。其中,我區與
湖南、
廣東、
云南、
貴州四省共有邊界糾紛四百五十四起,已處理三百七十七起,占百分之八十三。
大量的糾紛取得了妥善處理,使這方面的來信來訪大大減少,械斗傷亡事件逐年下降。據統計,一九七四年全區共發生械斗五百二十六次,死二十七人,傷一千五百五十人,到一九七七年下降為三十四次,死五人,傷二百零九人。解決了糾紛的地方,人心穩定、治安良好、精力集中,生產不斷發展。
我區處理糾紛的做法,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加強對處理糾紛工作的領導。
處理糾紛問題,涉及面廣,情況復雜,必須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層層加強領導,才能搞好,經過請示自治區黨委同意,自治區于一九七三年底成立了處理土地、山林、水利糾紛領導小組,由區黨委書記覃應機同志兼任組長。一位區黨委常委和區農辦副主任兼任副組長,區直屬農、林、水和公安、法院等部門的負責同志為成員,并從這些部門抽調干部,組成辦公室,專門負責處理糾紛工作。各地、市、縣也成立了領導小組和辦事機構、全區共有二百二十五名縣以上領導干部,九百九十二名公社領導同志,以及六百四十名專職干部負責這項工作。由于加強了領導,充實了力量,處理糾紛的工作,很快就在各地陸續展開。
為了交流情況,總結經驗,制定政策,部署工作,自治區處理糾紛領導小組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先后召開了八次會議、研究解決工作中碰到的問題,自治區黨委和革委會四次批轉了領導小組的情況報告、會議紀要,有力地指導了處理糾紛工作的順利進行。
根據區黨委的部置。縣以上各級領導機關都把處理糾紛工作納入自己的議事日程,前幾年,各地派工作隊下去時,都把處理糾紛列為工作隊的一項任務平時,各地在布置中心工作的同時,也布置處理糾紛工作,在下鄉檢查工作時,也檢查處理糾紛工作;在召開干部會議時,也講處理糾紛工作,反復強調要把這項工作搞好。由于貫徹了領導掛帥親自動手,分級負責的原則,使處理糾紛工作開展順利,解決迅速。
二、做好糾紛地區的干部思想工作。
我區的土地、山林、水利糾紛,絕大部門是在生產資料實行社會主義改造以后發生的。這些糾紛,一般不是個人與個人的糾紛,而是集體與集體,集體與國營單位之間的矛盾。五、六十年代期間,社隊群眾對山權、林木、地域的需求矛盾并不突出。后來,由于人口增加,生產發展等情況的變化、爭執日增多。特別是一些發生過械斗,打死打傷過人的地方,更是互算舊賬,糾纏不休。實踐使我們認識到,糾紛的發生和解決,黨員和干部起著決定的作用。干部不點頭,糾紛鬧不起來,干部不同意,糾紛解決不了。許多糾紛長期解決不了,就是干部甚至是領導干部思想不通。因此,層層做好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思想工作,是解決好糾紛的關鍵。自治區要求各級處理糾紛的干部要敢于負責,敢于支持正確意見,糾正錯誤意見;要堅持對黨員和干部進行教育,層層打通思想,阻力在哪一層,就重點做好哪一層的工作。要著重講清處理好糾紛與發展安定團結,搞好生產建設的關系,幫助有關干部和群眾克服本位主義、宗派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做到講黨性,講團結,講政策,講風格,按照有利于生產,有利于管理的原則,實事求是地考慮雙方利益,互諒互讓地解決問題。如上思、寧明兩縣之間的山林糾紛,經過學習政策,調查研究,雙方一致同意原來的爭議區應屬寧明縣范圍。但上思縣的一些生產隊在山下有水田,歷來在山上打柴放牧,要求按歷史習慣給予照顧。開始寧明縣的社隊干部和社員代表不同意,經過該縣負責同志做社隊干部的思想工作,按歷史習慣照顧了對方的要求,達成了協議。事實證明,只要干部的思想通了,群眾的工作就迎刃而解。同志們說,處理糾紛千難萬難,干部思想路線對頭就不難。
三、搞好調查研究,從實際出發,落實黨的政策
土地、山林、水利糾紛情況錯綜復雜,原因多種多樣,要使糾紛處理得當,必須深入實際,勘看現場,通過調查會,個別訪問等方式,了解糾紛的歷史和現狀,弄清糾紛的前因后果和爭執的焦點。自治區黨委書記覃應機同志為解決我區博白、賀縣與廣東的廉江、連山縣的多次糾紛,曾親自帶領工作組,深入社隊,并會同廣東省委冠慶延同志一起調查研究,反復協商,使兩省區邊界社隊多年的糾紛得到了妥善解決。各地領導同志也都紛紛深入實際,就地解決問題。如
柳州地區的有關領導同志為了處理好三門江林場與社隊的糾紛,用四十九天時間,跑遍了糾紛的現場,弄清了糾紛的真相。同時,把調查研究,宣傳黨的政策,和協商處理糾紛緊密結合起來,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為了便于各地干部群眾學習和貫徹執行黨的政策,自治區處理糾紛辦公室把黨中央和自治區有關處理糾紛的政策、規定、法律法令,連同《自治區處理土地、山林、山利糾紛工作會議紀要》,摘編成《處理土地、山林、水利糾紛工作手冊》印發到各地。對于一些具體問題的處理,一般都堅持了以下原則:
(一)關于涉及縣界的問題,即要承認界線,又要從實際出發,有什么矛盾解決什么矛盾。講清楚處理糾紛,不是重新劃縣界;只能根據雙方群眾歷來生產管理的習慣,經過協商,合理劃分生產管區。如有超縣界的地方,作插花處理。
(二)關于證據問題。根據中央和自治區的各項政策、規定、法律、法令,一般應以土改、合作化、四固定時的定論為依據。對于解放后黨政機關的處理決定和雙方商定的協議,應當維護。
(三)處理國營農、林場等企事業單位與社隊的糾紛,應兼顧全民和集體的利益,正確處理國家與集體的關系。已經劃定了場界,手續完備的應當維護,社隊群眾因原定場界不合理,致使生產生活確有困難的,要妥善解決。原來場界不清,手續不完備的,應通過雙方協商,劃清場界,完善手續。
(四)要從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本著有利于團結,有利于生產,有利于管理的原則,實事求是地考慮雙方群眾的利益,解決雙方群眾的實際問題。
四、發揮當地黨和政府的作用,把糾紛解決在基層糾紛發生在群眾之中,當地黨、政領導和群眾最了解它的來龍去脈。應當充分發揮當地黨、政領導的作用。在當地黨組織和政府的領導下,相信和依靠群眾、解決自己的問題。按照分級負責,把糾紛解決在基層的原則,我們要求各地,凡是生產隊之間的矛盾,就不要擴大到大隊;凡是大隊之間的矛盾,就不要擴大到公社、縣、地區。地、縣內的糾紛,分別由地、縣負責處理。雙方多次處理不下的問題,報告上一級政府協助處理。鐘山縣燕塘公社板冠生產隊和平西大隊毛看生產隊,為了爭奪五百多畝山林,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發生爭執,舊社會曾到偽
南京政府告狀,解放后多次
調解也未能解決,是鬧了三百多年的老大難糾紛。一九七五年,公社黨委召集雙方開會,談危害、講政策、擺前途,雙方都提高了覺悟,互諒互讓。最后,這五百畝山林,由板冠生產隊占三分之二,毛看生產隊占三分之一,妥善的解決了問題。博白是我區糾紛最多的一個縣,糾紛多時達到四千四百四十五起。一九七五年,縣里決定集中力量抓緊處理,縣、社分別用開會學習的辦法,組織雙方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原則,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批判本位主義,宗派主義、無政府主義,各自多作自我批評,增強革命團結,通過協商,解決矛盾,一年之內全縣處理了二千三百三十一起糾紛。到一九七九年底,他們已處理了四千三百六十七起,占總數的百分之九十八。全區已處理六萬多起糾紛,絕大部分都是由當地黨和政府負責處理的。
對于處理與外省的糾紛,一般也由當地會同對方共同處理。富川縣與湖南江永縣的邊界糾紛,有些是多次處理不下的問題。過去他們一直認為,跨省的糾紛縣里解決不了。一九七四年全區處理糾紛工作會議以后,富川和江永兩縣的同志共同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提出要把兩個縣的事當作一個縣的事來辦。經過雙方發動群眾,調查研究,協商處理,已有二十六起得到了解決。全州縣廟頭公社與湖南省有關的四十三起糾紛,由雙方公社協商處理了四十一起。資源縣梅溪大隊與湖南省新寧縣茶山大隊的十六起糾紛,都是雙方大隊自己解決的。這兩個大隊原來雙方爭議十二畝山林,經協商劃給了梅溪大隊。后來梅溪大隊黨支部研究,這片山林在對方境內,由茶山大隊管理較為方便,就主動讓給了茶山大隊。而茶山大隊考慮到梅溪缺少石山,每次過境開山取石還要收費(每萬斤石頭收三十元,谷二十五斤)便將一處石山讓給梅溪大隊開采,雙方都表現了互諒互讓的精神,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事實證明,只要路線對頭,指導思想明確,依靠基層組織,即使是跨省的糾紛,也可以解決好。
我區處理糾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有些地方產生了松動情緒,把處理糾紛工作的人員調回了原單位,工作無人負責,遺留的糾紛案件,多數是老大難問題,處理進度較慢。為了繼續把處理糾紛工作搞好,我們已在三月上旬召開地、市處理糾紛辦公室負責人會議,總結了工作,研究了措施。自治區人民政府負責同志到會講了話,強調各地要繼續加強領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精神,區直有關部門共同配合,分工負責,抓住重點,進一步做好工作。對多次協商處理不下的糾紛,要繼續進行調解;如調解無效的,也可以采取政府或法院裁決的辦法,歷史遺留的糾紛處理完畢,在正常的情況下發生糾紛,由法院按法律程序處理。
以上報告如有不當,請指示。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一九八0年三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