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刑訴法修改:技術偵查合法化劍指貪官外逃案
時隔15年,刑事訴訟法——這部與公民權利息息相關、與打擊犯罪密切相連的大法迎來了第二次大修。在全國人大公布的這次修正案草案中,爭議最大的問題之一是,如何看待這次從無到有新增的技術偵查及其電子數據。
電話、攝像頭、電子郵件、微博,這些記錄人們日常行蹤和隱私的信息平臺的背后,可能還有一只“眼睛”——技術偵查。對于長期依賴口供的公安機關和反貪部門而言,這些“電子眼”技術究竟是“利劍”,還是“包袱”?對于期待社會和諧的普通大眾而言,它們究竟是“福音”,還是“隱患”?當今社會已是科技時代,具有隱秘性、信息性、科技性的技術偵查,給我們帶來了在隱私社會中如何防范“技術迷信”、保障公民權利的難題。
———— 草案規定 ————
我國于2000年加入《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2005年加入《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它們都規定締約國在打擊相關犯罪時可以使用“電子或者其他監視形式”等技術偵查措施。這對我國刑事訴訟法修改而言是一種國際環境的壓力。
上次刑事訴訟法修改至今的這15年,是中國經濟大發展、科技大進步的15年。這次草案增加技術偵查作為一節,反映了刑事訴訟法日益走向科技時代。全國人大在草案說明中指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犯罪情況的變化,需要完善偵查措施,賦予偵查機關必要的偵查手段,加強打擊犯罪的力度,同時,也要強化對偵查措施的規范、制約和監督,防止濫用。
偵查特殊類型的犯罪允許技術偵查
草案規定,對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案件以及重大的貪污、賄賂犯罪案件,利用職權實施的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可以采取技術偵查措施。
技術偵查的材料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草案在證據種類中增加規定了電子數據。通過技術偵查獲得的電子數據,將作為“電子證據”或“科技證據”被采納。電子數據,是以電子形式存在的用作證據的一切材料及其派生物,或者說是借助電子技術或電子設備而形成的一切證據。
偵查人員和相關人員有保密義務
為保障人權,草案規定,偵查人員對于采取技術偵查措施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應當保密;對于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與案件無關的信息和事實材料,應當及時銷毀。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材料,只能用于對犯罪的偵查、起訴和審判,不得用于其他用途。公安機關依法采取技術偵查措施,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并對有關情況予以保密。———— 專家說法 ————
針對我國非常嚴峻的“貪官外逃”現象以及日益攀升的“網絡釣魚”等詐騙案件,如何才能有效地通過偵查獲得證據,控制犯罪嫌疑人?電話監聽等方式在國外偵查犯罪中已經比較普遍,為什么我國刑事訴訟法現在才試圖規定呢?
早期的技術偵查手段
在我國有關“技術偵查”的法律規定最早出現在1993年《國家安全法》中,當時甚至采納的半軍事化的稱謂,即“技術偵察措施”。該法第10條規定:“國家安全機關因偵察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的需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可以采取技術偵察措施。”1995年《人民警察法》第16條對此作了擴大規定:“公安機關因偵查犯罪的需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可以采取技術偵察措施。”根據有關解釋,這些“技術偵察措施”主要包括電子偵聽、電話監聽、電子監控、秘密拍照或錄像、秘密獲取某些物證、郵件檢查等專門技術手段。作為偵查犯罪最主要依據的基本法——刑事訴訟法對此沒有規定。#p#分頁標題#e#
在實踐中,自80年代晚期也開始使用測謊儀為偵查人員提供線索并協助辦案。在一些非常重大的貪污賄賂案件中,檢察機關經過審批程序也在公安機關協助下使用上述手段。
技術偵查為何邊緣化
許多“技術偵察手段”在貪官外逃等案為什么會“失靈”呢?北京師范大學宋英輝教授領銜的課題組,通過各地調研發現,它們多限于國家安全和特別重大的一些案件,在職務犯罪案件中適用率并不高。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刑事訴訟法》沒有規定上述“技術偵察手段”,反而出于人權保障考慮,要求辦案機關在立案以前不得采取強制措施,在初查階段不得適用限制、剝奪人身自由及涉及財產權的強制性措施。其次,對于這些“技術偵察手段”,檢察機關基本上處于一種“商請”、“借用”的狀態,并主要由公安機關協助執行;在規范不詳盡的情況下,它們擔心一旦在執行中不慎重,可能侵犯公民基本權利。許多檢察官認為:“與其惹來一身麻煩,不如不用。”
嚴重依賴口供的無奈和弊端
對于辦案人員而言,技術偵查邊緣化,“靠一支筆、一張紙、一張桌辦案”,確是滿腹無奈和心酸。當前許多犯罪都呈現隱蔽化、組織化、智能化、復合化,甚至國際化趨勢。類似四川移動高管李某外逃案一樣,由于缺乏技術偵查,辦案機關很難發現和收集嫌疑人涉嫌犯罪的實物證據,也很難發現其出逃的“計謀”和“路線”等。有檢察官稱:“有時只能看著貪官所乘坐的飛機在頭上飛過去……”
偵查盜用網絡信息的“網絡釣魚”這類犯罪,尤其是跨國情形的,沒有先進的技術偵查,很難收集到相關證據。中國政法大學法律應用研究中心奚瑋研究員認為,對于缺乏證據和信息獲取能力的偵查機關來說,不敢用、不能用技術偵查無疑是一個制度“瓶頸”,也迫使其不得不依賴于口供辦案或者尋求其他機關協助。
在專家建議稿中,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刑事訴訟法學泰斗陳光中主張,技術偵查手段的法制化,既有利于加強其程序控制從而保障人權,也有利于追訴機關更好地利用這些手段控制犯罪,指控犯罪。
———— 立法建言 ————
技術偵查是“雙刃劍”:可能是犯罪分子的“克星”,也可能是公民權利的“災難”。在使用上稍有不慎,它們可能會嚴重侵犯相對人的人身、財產、隱私,乃至尊嚴。在美國、德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法國等國家,都有刑事訴訟法專門章節或特別法案規定監聽等技術偵查手段,用來打擊一些重大、復雜犯罪,同時規定了嚴格的適用條件、程序和救濟措施。完善我國技術偵查,關鍵要堅持四個法制化原則。
重罪大案原則:不宜“大炮轟蚊子”
現代科技在訴訟程序中的應用并不是萬能的。被稱為萬能技術的“DNA鑒定”也存在一定的誤差,可能釀成錯案。監聽等技術偵查存在“誤聽”也不奇怪。美國在“911事件”后的《愛國者法案》曾擴大監聽并為此遭受廣泛批評。
在適用范圍上,草案中“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案件”容易成為“口袋”,應該附加對這類特殊情形的特殊審批程序。在操作中,還應堅持大案標準,具體可通過案情復雜程度、涉案數額、可能判處刑罰等綜合界定,不宜“大炮轟蚊子”。
必要性原則:防范“需要”的濫用
在適用條件上,草案中“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表述過于籠統,應貫徹必要性原則。在啟動條件上可限定為:不適用該手段難以收集證據、達到偵查目的;偵查部門必須經過初步的調查或偵查,掌握一定數量的線索和證據,證實嫌疑人具有確實的犯罪意圖或者是正在實施犯罪,或該特定人員確實與案件有關。在結束條件上可限定為:收集到必要證據,達到適用強制措施的證據條件。#p#分頁標題#e#
合法性原則:禁止超越法律之門
適用技術偵查應強調程序的法定性,同時明確程序違法的相關制裁規則和救濟機制,尤其是確立犯罪嫌疑人的異議權和民事賠償請求權。草案對于技術偵查中非法證據排除問題應該專門擬定一條款,如同死刑案件中證據規定。“家是每個人的城堡”,不能以技術偵查的名義超越法律之門,侵犯公民隱私。在英國“竊聽門”事件中,本應屬于偵查措施的監聽被其他部門濫用,其釀成的危機就是一個警醒。協同性原則:不宜“單打獨斗”
適用技術偵查,必須在配套資金、科技裝備、信息數據庫和專門人才等方面有所保障。同時,我國電信、銀行、出入境管理、服務業等機構,也應完善相關信息服務機制,實現與技術偵查的協同配合。對待測謊技術等技術偵查措施,不能迷信,不能強求,而應在明確其只是提供偵查線索前提下,迅速、及時收集其他證據,獲得其他機構的支持。
“貪官外逃”案:技術偵查滯后
—案件回放
2010年3月,四川移動公司高管李某擅自離職,不知去向。據查,其可能取道香港潛逃到了加拿大。此前,國家審計署派小組進駐四川移動,并約見李某等談話。根據報道,李某出逃之前有長達五年的“布局”,并陸續秘密地轉走4.2億元不明資產。許多老百姓抱怨,對李某這類貪腐時間長、多次遭遇舉報的官員應該用監聽等手段偵查其犯罪、預防其外逃。
“網絡釣魚”案:比電信詐騙更瘋狂
2011年7月,江蘇省昆山市某玩具公司報案稱,有人盜用該公司電子郵箱向海外客戶發送郵件,謊稱公司原銀行賬號因故停用,讓客戶將貨款匯至一香港的銀行賬號上。公司客戶被詐騙貨款3萬余美元。相比電話、短信等詐騙而言,“網絡釣魚”在全世界范圍內日益猖獗。詐騙者利用欺騙性的電子郵件和偽造的Web站點等讓受騙者“上鉤”,使他們泄露信用卡號、賬戶和口令、社保編號等財務數據。
英國“竊聽門”:挑戰隱私的底限
2011年7月8日,英國首相卡梅倫宣布,將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對即將關張的《世界新聞報》的一系列“竊聽”丑聞進行調查。
倫敦警察局透露,背景復雜的《世界新聞報》“竊聽”了眾多名人、政治家、軍人,甚至“倫敦地鐵爆炸案”遇難者家屬的電話。受害者可能多達4000人。
世界輿論大嘩。監聽一旦失控或被利用,不僅嘲弄了新聞的倫理,而且挑戰了公民隱私的底限。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名單
2010-10-28中國人民解放軍選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辦法
1996-10-2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1954)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2001修正)
2001-02-28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選舉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辦法
2002-03-15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召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決定
2002-1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的決定(2006)
2006-02-28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2005修訂)
2005-10-2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決定
1996-05-1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塞浦路斯共和國關于民事、商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1995-04-25全國人大關于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國家安全機關行使公安機關的偵查、拘留、預審和執行逮捕的職權的決定
1983-02-02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
1996-10-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國務院提出的由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金的決議
1998-02-28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
1998-06-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懲治走私、制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的犯罪分子的決定
1990-12-28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實施細則
2017-12-06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試行辦法
2015-04-20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
2014-11-24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印發《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規程》和《中小學校責任督學工作守則》的通知
2013-12-18職業學校兼職教師管理辦法
2012-10-1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建立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函
1970-0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降低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綜合工作方案的通知
2013-01-11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的通知
2012-11-09國務院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
2012-08-03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
2012-06-23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消防工作的意見
2011-12-30公路安全保護條例
201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