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同仁堂,南有胡慶余堂”。這句民間流傳的俗語足以說明“胡慶余堂”這一商號的知名度。然而,2002年,百年老店“胡慶余堂”的商號竟堂堂正正地掛在了象山縣丹城鎮一間中藥鋪的門面上,成了該藥鋪的“金字招牌”。這不僅令杭州胡慶余堂藥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感到心痛,同時也令他感到困惑,為什么我們早已登記使用的“胡慶余堂”商號,別人還可以登記使用。
據了解,面臨此類困擾的企業遠遠不止杭州胡慶余堂藥業有限公司一家。究其原因,是目前我國商號立法存在著商號保護空間過于狹窄這一突出問題。令人寬慰的是,這一問題在我省將得到解決。
日前,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浙江省企業商號管理和保護規定》對這一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法規將于2007年3月1日起施行。
企業面臨同名困擾
2002年,浙江銀泰百貨向工商管理部門遞交了一份要求撤銷湖州銀泰百貨有限公司企業名稱的申請書。理由是后者與其沒有投資關系,對消費者造成了誤導和欺騙。“我們僅在杭州、寧波開設了分店,湖州的這個‘銀泰百貨’與我們沒有任何關系。”浙江銀泰百貨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說道。
工商部門的調查結果證實了這一說法。浙江銀泰百貨全稱浙江銀泰百貨有限公司,是中國銀泰投資公司在浙江投資設立的百貨公司,于1997年8月經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準登記,注冊資本2000萬元。浙江銀泰百貨開業后,憑借科學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方式,成為年銷售額達10億元的大型百貨公司,并在省內先后成立了“寧波銀泰百貨”、“利星銀泰百貨”、“寧波銀泰·太平洋百貨”等三家連鎖店。而湖州銀泰并不是浙江銀泰設立的分店。
工商部門認為,浙江銀泰和湖州銀泰之間不存在投資和經營管理上的聯系,浙江銀泰也未授權湖州銀泰使用“銀泰”商號,湖州銀泰使用“銀泰”商號確實給消費者造成了誤認和誤解。但工商部門最終沒有支持浙江銀泰的請求。原因是湖州銀泰使用“銀泰”商號并沒有違反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
華立儀表集團遇到的麻煩顯然更加棘手。連續幾天,華立集團都在為一個與自己無關的抽檢結果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以澄清事實。
“我們聲明,‘寧波市華立儀表廠’與‘華立儀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之間沒有任何關系,兩家企業是完全獨立、無任何關聯的法人實體。”
事情源于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對單相電能表產品質量進行抽查的結果。結果顯示寧波市華立儀表廠的批號2004、型號為220V/5(20)A—DDS552、商標為“JMZ”的單相電能表產品為不合格產品。
抽查結果公布之后,立即引起了華立儀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部分省、市(地區)客戶的強烈反應,他們對“寧波市華立儀表廠”與“華立儀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之間的關系提出了質詢。
“實際上,兩家企業在資產和生產經營上無任何關系。”華立集團董事局副主席李以勤說。
創立了30多年的華立儀表集團是這個行業的龍頭企業,其電能表的產銷量、出口額、利潤、市場占有率等主要經濟指標連續多年名列全國第一。華立儀表集團負責人介紹說,也正因此,假借“華立”之名誤導用戶的事情時有發生。
然而,對于此次發生的事件,華立儀表集團除了發布聲明外,并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寧波市華立儀表廠并沒有在產品上突出使用‘華立’二字,只是企業字號與華立儀表集團相同,根據現行法律規定無法確定其侵權。”浙江省工商局的一位工作人員針對這種現象無奈地說,“這都是分級登記體制惹的禍”。
分級登記體制,為“傍名牌”“搭便車”開了方便之門#p#分頁標題#e#
胡慶余堂在象山有了個名字一模一樣的“同門兄弟”,浙江“銀泰”在湖州有個根本不搭界的“親密伙伴”,華立集團要為與自己絲毫沒有“血緣關系”的“弟弟”背黑鍋……
從這幾個案例中,工商部門有關負責人認為,相關企業存在著“傍名牌”、“搭便車”的嫌疑,但最終均沒有認定其“侵權”,其理由都是未違反現行的法律法規的規定。
一直以來,我國規范企業名稱和商號管理的法規主要是1991年國務院批準的《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根據該規定,企業名稱一般由行政區劃、商號、行業、組織形式組成。其中,商號是企業名稱的核心部分,是企業用于區別其他企業的主要標志。“胡慶余堂”、“銀泰”、“華立”就分別是“杭州胡慶余堂藥業有限公司”、“浙江銀泰百貨有限公司”、“華立儀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這3個企業名稱中的商號部分。
根據國務院《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企業名稱登記實行分級管理方式,各登記機關只對本登記機關同行業的商號進行排他性保護,并不禁止其他行政區域的企業使用同一商號。這一制度的直接后果是導致商號保護空間過于狹窄,給一些企業盜用他人有較高知名度的商號留下了空間。一些企業正是利用現行名稱登記管理規定中的漏洞,使用與他人有較高知名度的商號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在不同登記機關注冊,假借知名商號的良好信譽,致使消費者產生錯覺。
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各類企業每年向各級工商部門投訴被假冒、侵權商號的案件多達100多件。
依據現行國務院《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有關規定,就不難理解工商部門在上述案例中為什么沒有認定相關企業構成侵權。
“浙江銀泰是浙江工商部門登記的,湖州銀泰是向湖州工商部門申請登記,登記機關不同,符合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不能認定湖州銀泰侵犯了浙江銀泰的商號權。”浙江省工商局的工作人員表示。
“杭州胡慶余堂是杭州工商部門登記的,象山‘胡慶余堂’是向象山縣工商部門申請登記,登記機關不同,沒有違反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象山工商部門無法以象山‘胡慶余堂’侵犯杭州胡慶余堂的商號權為由拒絕登記。”象山工商部門的工作人員也做出了相同的解釋。
企業可申領知名商號的“獨生證”
企業“同名”問題為何如此普遍?其根源顯然在于分級登記體制。有人提出,既然如此,為何地方立法不取消分級登記體制?
然而問題并不是這么簡單,目前施行的分級登記體制是《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確立的。而地方性法規不能與作為行政法規的《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相抵觸。因此,地方立法無法采用取消分級登記體制的方式來擴大企業商號的保護空間。“堅持立法創新與維護國家法制統一相結合。既要積極探索,進行制度創新,努力彌補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在制度設計上的缺陷;又要使制度創新保持在國家法律法規的框架內,堅持法制統一。”《浙江省企業商號管理和保護規定》在起草伊始就堅持這樣的指導思想。
考慮到地方立法的權限,并考慮到實踐中受到侵害的往往是知名度較高的商號的情況,經過反復論證和研究,《浙江省企業商號管理和保護規定》沒有取消分級登記體制,而是設定了浙江省知名商號保護制度。法規規定:申請登記的企業名稱,其商號不得與浙江省知名商號相同或者近似。有投資關系的企業之間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同時,法規對知名商號的認定條件、程序、撤銷、延續等作了規定。這樣一些知名度較高的商號就可以通過申請認定知名商號的方式來獲得全省范圍內的專用權,企業商號的保護空間得以擴大。
需要說明的是,認定知名商號的目的是對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商號專用權給予特別保護,不是授予企業某種榮譽。為此,法規明確規定,申請知名商號的企業必須具有“其他企業的商號與其商號相同或者近似,已經引起公眾誤認、誤解,并可能損害其利益”的情形。有些商號雖有一定知名度,但不具有上述情形的企業,沒有必要申請知名商號認定。#p#分頁標題#e#
他人的馳名商標不可作為自己企業的商號
商號和商標可以代表特定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和信譽,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具有相應的商業價值。浙江市場經濟發達,各種經濟成分活躍,企業商號和商標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突出。改革開放和加入WTO以來,我省企業發展更為迅速,一批有較高知名度的企業商號和馳名商標、浙江省著名商標脫穎而出。同時,商號、商標特別是知名商號、馳名商標、浙江省著名商標被假冒、盜用的現象也隨之出現,并呈逐年蔓延之勢。據省高級人民法院統計,2001年至2004年9月底,我省各級法院審理的近300件不正當競爭案件中,有60%以上涉及商號、商標糾紛。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接到的商號、商標侵權舉報和投訴案件更是層出不窮。
以上所舉案例只是我省商號糾紛案例的“冰山一角”,其糾紛類型也只是眾多糾紛類型之一。將他人馳名商標、浙江省著名商標的文字登記為商號,就是實踐中又一突出問題,而且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解決的迫切性相對于企業的“同名”問題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溫州鹿城紅蜻蜓皮鞋廠將紅蜻蜓集團有限公司的“紅蜻蜓”商標文字登記為商號,溫嶺市奧康鞋業有限公司將奧康集團有限公司的“奧康”商標文字登記為商號等等,都引發了企業間的糾紛。
“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三條規定:‘商標所有人認為他人將其馳名商標作為企業名稱登記,可能欺騙公眾或者對公眾造成誤解的,可以向企業名稱登記主管機關申請撤消該企業名稱登記。’但該規定提供的救濟只能是事后的。事后救濟雖然可以給企業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但企業在受到侵權后帶來的信譽等方面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企業往往是贏了官司,丟了市場。”一位企業負責人如是說。
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浙江省企業商號管理和保護規定》第十條規定,申請登記的企業名稱,其商號不得與他人的馳名商標、浙江省著名商標的文字相同或者近似,但馳名商標或者浙江省著名商標所有人書面同意的除外。據此,法規從商號管理的角度建立了馳名商標和浙江省著名商標的事前保護機制,其目的是從企業名稱登記的源頭防止馳名商標和浙江省著名商標被他人惡意注冊為商號。(《浙江人大》)
????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決定
2011-12-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廢止部分法律的決定
2009-06-27七屆人大一次會議選舉辦法
1988-04-02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國務院增發長期建設國債和今年財政預算調整方案的決議
2000-08-2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的決定(2006)
2006-02-28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1980)[已修正]
1980-09-10臺灣省出席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協商選舉方案
1997-05-09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
1992-11-07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1999-04-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1-06-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會議組成的補充規定
2002-06-29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2016修正)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實施細則
2017-12-06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2012第一次修正)
2012-03-30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2003年修訂)
2003-11-23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2015年修訂)
2015-06-122015年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轉變政府職能工作方案
2015-05-12存款保險條例
2015-02-1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當前高溫干旱防御應對工作的通知
2013-08-04國務院關于落實《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精神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
2013-03-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電煤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意見
2012-12-2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河北省縣際間海域行政區域界線的通知
2012-01-20國務院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2010-01-08國務院關于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
2010-11-19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的通知
2010-08-2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繼續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的通知
2010-02-15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2009-09-0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成立廣州2010年亞洲殘疾人運動會組委會的復函
2009-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