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規定的大部分犯罪都是以作為的方式進行的,但也有一些屬于不作為犯罪。那什么是不作為犯罪呢?根據法律的規定,行為人要是負有法定的義務,而不履行該義務的話,造成對方重大損害的,就會涉嫌構成不作為犯罪。那么大家知道這個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包括哪些嗎?我們一起在下文中進行了解。
之所以要求行為人對其身體相對靜止的消極、無為狀態承擔刑事責任,關鍵就在于行為人此時負有積極實施特定行為的義務,應為能為而不為,即違反了作為義務。根據我國刑法學基本理論,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明文規定的積極作為義務
法律明文規定的作為義務是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指由其它法律規定并由刑法加以認可的義務,這里的法律包括法律,法規以及規章制度等。如果只由其他法律規定,而未被刑法認可,則不能構成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此外,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必須是具體的義務,憲法中所規定的義務屬于一般性的抽象義務,有待于各具體法規的確認和細化,一般不適合直接作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前提。
2、職業或者業務要求的作為義務
它是指一定的主體由于擔任某項或者從事某種業務而依法被要求履行的一定作為義務。該類型的作為義務有的規定在法律法規中,也有的規定在具體行業的相關規章制度中。應當注意的是,行為人只有在具有職業或者業務身份的情況下,才具有相關的作為義務。也就是說,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才能構成刑法上的不作為犯罪。
3、法律行為引起的積極作為義務
法律行為如合同行為等,引起一個積極作為的義務(行為人通過合同行為自我創設一個積極作為義務),行為人有義務履行。而一般情況下合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所規定的一定的義務,只產生違約的法律后果,并不會產生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只有在合同一方當事人因不履行合同所規定的義務給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造成嚴重侵害的情況下,這一作為義務才能構成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
4、先行行為引起的積極作為義務
先行行為作為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是由德國刑法學家斯特貝爾首倡的,1884年的德國判例首次確認了先行行為與法律,契約同樣是作為義務的來源。我國刑法界的通說認為先行行為只要足以產生某種危險,就可以成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而不必要求先行行為具有違法的性質。
關于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律霸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到此。從我國的規定中可以看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主要有四個,包括法律規定的、法律行為引起的、職業或者業務要求的以及先行行為引起的。如果構成不作為犯罪的,也是要根據具體的犯罪情節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離婚手續在哪里辦理
2021-03-02訴訟離婚需要哪些材料
2020-11-29家暴離婚律師的代理詞怎么寫
2020-11-092020年女方起訴離婚的程序是怎樣的
2021-02-24最新離婚協議書范本2020
2020-12-21中國離婚率最高的城市有哪些
2020-11-13什么是訴訟離婚的簡易程序?
2021-03-16涉外訴訟離婚程序是如何規定的?
2020-11-18法定監護人的權利有哪些
2020-12-30撫養權變更協議怎么寫,撫養權變更協議的范文?
2020-12-28離婚子女撫養費計算,撫養費的支付方式
2021-02-28孩子撫養權法律規定有哪些?離婚時確定子女撫養的具體辦法是什么?
2020-11-23云南省計劃生育條例產假是怎么規定的
2021-02-07探視權起訴狀如何寫,探視權糾紛起訴狀范文
2020-11-16離婚后孩子的探視權規定是什么?
2020-11-24非婚生子女有出生證明嗎?
2020-11-14孩子監護權包括哪些方面?
2020-12-01濟南獨生子女費發放標準是多少?
2021-02-02夫妻離婚怎么爭取孩子撫養權?
2020-11-18變更離婚子女撫養權協議怎么寫?
20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