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罰網絡謠言引發的人身攻擊《民法典》將于2021年1月1日生效,《侵權責任法》將于2020年12月31日生效。屆時,這一規定將被民法典取代,相關司法解釋也將失效。《民法典》生效前的法律規定:
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如何懲治網絡謠言要看其是否構成犯罪,構成犯罪的,按誹謗罪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有關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條對侵犯公民權益的行為,依照本法承擔責任。本法所稱公民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決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分享權、繼承權。第六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法律,可以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法》【侮辱罪】【誹謗罪】第二百四十六條公然侮辱他人或者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所列罪行,除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以外,只在被告知后處理。
第一款行為通過信息網絡實施的,被害人會告知人民法院,但舉證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請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如何客觀地認定散布謠言的行為,這種行為主要表現為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式擾亂社會秩序。散布謠言,是指在沒有事實依據的情況下編造謠言,向他人傳播的行為。比如謠言說會有地震或戰爭。虛報險情、疫情、警情,是指編造火災、水災、地震、傳染病疫情、火警、公安警情等虛假險情,并向有關部門報告的行為。上述行為的客觀后果,足以引起群眾恐慌,干擾國家機關和其他單位的正常工作,擾亂社會秩序。
行為人的主觀表現是故意的,過失實施上述行為不構成行為。演員的動機是多元的,有的是故意制造社會混亂,破壞社會和諧穩定,有的是出于報復,對一些單位施加壓力,有的是出于精神空虛,為了尋求刺激,看熱鬧,等等。行為人的動機不影響行為的構成,但可以作為量刑的依據之一。上述知識是小編對相關法律問題的解答。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如何懲治網絡謠言,要看其是否構成犯罪。構成犯罪的,依照誹謗罪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歡迎需要法律幫助的讀者到律霸進行法律咨詢。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國家交通事故賠償標準
2021-01-28最新司法鑒定程序通則全文內容是什么
2021-03-03重點交通違法行為包括了哪幾條
2020-12-26醉駕檢察院可以不起訴嗎?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0-12-13離婚調解不去有壞處嗎
2021-02-15二級傷殘標準
2021-02-1580歲能拿多少贍養費
2021-03-14移送管轄保全是否變更法院
2021-03-06勞動合同的續訂的程序
2020-12-06怎么辦理解除勞動關系手續
2021-01-24勞動爭議仲裁可以代替離職證明嗎
2020-11-18超過勞動仲裁時效期間應如何主張權利
2021-01-11勞動爭議業務提成算工資嗎
2021-03-21什么是保險條款
2020-12-27出口產品責任險簡介內容是什么
2020-12-17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否屬于商業險
2020-12-12人身保險的原則具體是如何規定的
2021-01-04保險合同中的幾個基本概念
2021-03-13短期健康保險與長期健康保險的區別
2021-01-14保險公司有中止合同的權利嗎
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