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證擔保的有效性,擔保人必須具備債務補償能力。《擔保法》第七條明確規定:“具有代為清償債務能力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公民,可以擔任擔保人。”
學界和司法界對擔保主體資格的構成要件存在不同意見。有觀點認為,擔保法的規定并不意味著不具備清償能力的人不能擔任擔保人,其訂立的擔保合同無效,而只是擔保人一般應當具備這種能力。保證人的清償能力不構成保證人主體資格的要件,也不構成保證合同效力的要件。① 另一種觀點與上述觀點基本一致,即《擔保法》規定擔保人具有賠償能力,這只是一個提示性條款。意在提醒債權人注意對擔保人賠償能力的審查,不能以擔保人無賠償能力作為認定擔保合同無效的依據,在這種情況下,債權人認定擔保合同無效不如認定合同有效,故無需認定合同無效。② 上述兩種觀點都認為,清償能力不是構成擔保主體資格的重要因素。這樣,只要符合法定主體條件,就可以成為保證人,其作出的保證就是有效的保證。這實際上是對《擔保法》立法意圖的曲解。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顧染在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草案)》的解釋中指出:“擔保是一種擔保方式,即第三人是擔保人。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的,保證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債務。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采取這種擔保方式,主要是保證人的資格。作為擔保人,他應該具備必要的條件,關鍵是有能力代為清償。針對實際問題,草案規定,具有代為履行債務能力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公民可以擔任擔保人。”。《擔保法》正式通過后,將“履行債務的能力”改為“清償債務的能力”,比原草案更加準確。償債能力是保證債權不致破產的關鍵。它在擔保主體資格要求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后一種觀點認為,不具備清償能力的擔保合同無效,不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因此,沒有必要將清償能力作為保證合同效力的重要因素。這樣做的結果表面上是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但實際效果可能恰恰相反,因為即使已經喪失清償能力的擔保合同被確認為有效,擔保人也不能實際履行清償義務。這種擔保合同只是一張白紙黑字,最好認定其無效,它可以促使債權人在交易中更仔細地審查擔保人的賠償能力,從而有效地減少無效擔保合同的發生。在擔保實踐中,有的擔保人債務沉重,職工工資不能按時支付,但往往為他人的債務提供擔保。如果這種擔保不被視為無效,如何保護債權人的權利?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擔保無效的,債權人仍然接受的,擔保風險由債權人承擔。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消費民事公益訴訟責任承擔方式如何規定
2021-02-19房屋買賣期間將房屋轉租是否有效
2021-02-08收購一家公司需要變更章程嗎
2021-03-07夫妻婚內借條具有法律效力嗎
2020-12-22監護制度是怎么規定的
2021-02-26無撫養關系的子女對繼母有贍養義務嗎
2021-03-01簽了不平等合同怎么辦
2021-01-24勞動合同關系幾年內訴訟有效
2021-02-12運輸保險合同
2020-12-13投保人是否可以不經被保險人同意就變更或解除保險合同
2020-11-13固定資產火災保險事務處理準則
2020-12-24保險公司應否擔責
2020-12-20保險批單的法律效力是怎樣的
2021-03-24機動車發生全損應如何理賠
2021-01-20保險公司的業務流程有哪些
2020-11-24拼車一族該如何購買有效的保險
2021-02-22再保險經紀人基本介紹是怎樣的
2021-01-27帶設計方案土地出讓方式的規定是如何的
2021-02-26土地轉讓合法嗎
2020-11-12拆遷補償方案公示后,沒有征集被拆遷人意見,怎么辦
202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