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合同的解除有狹義與廣義之分,我國合同法采廣義的概念,它是指在合同依法成立后二尚未全部履行前,當事人基于協商,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而使合同關系歸于消滅的一種法律行為,包括約定解除和法定解除兩種情形,其中約定解除又可分為協議解除和約定解除權。先說協議解除,它是指當事人通過事后訂立一個新合同而解除原來的合同,根據合同自由原則,當事人有權通過協商解除合同,他人無權干涉。此時有一問題,即一方有違約行為,但雙方當事人已達成解除協議,此時另一方是否可主張違約責任?對此觀點不一,有認為此時視為非違約方拋棄請求損害賠償的權利,因為協議解除本就是為了解決糾紛,當事人若不拋棄權利,完全可以請求損害賠償而不與對方當事人達成解除協議,否則徒生糾紛。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雖達成解除協議,但并不影響非違約方主張損害賠償,因為權利的拋棄事關重大,應予明示,解除協議若沒有對此作出明確約定,應視為沒有約定。且合同解除有其內在的機能與目的,與權利拋棄無涉。相比之下,第二種觀點可能更有道理一點。但是,我覺得第一種說法也要根據具體情況來考慮,確定能不能根據你的行為來推定你放棄了這個權利,這要根據具體的案情來作進一步的考查。第二個,約定解除還有一種情況——《合同法》九十三條的第二款,約定解除條件主要是當事人事先約定某種條件,等待條件一旦存在,一方享有解除權。特別和大家強調一下,這種事先約定解除權的情況和我們前面講的附條件合同里面的約定解除條件,這是有區別的。比如雙方約定,我把這個房屋租給你半年,我們達成一個協議,如果乙在單位分到房子,我們解除特定合同或者書面合同。合同里面如果這樣寫,如果乙方分到房子,甲方有權解除合同,這是一種寫法。另一種說法就是如果乙方分到房子,甲方合同解除。這兩種情況有什么區別呢?(答:第一種情況約定了解除條件,只要條件一成立,這個合同自然已經解除。另一種情況如果是約定解除權,當這個條件成立之后,有這個解除權選擇是否解除這個合同。這個合同有可能解除,也有可能不解除。)對,這個區別主要在這個地方,約定解除權和約定解除的區別就在這個地方,如果合同規定的是有權解除合同,實際上約定的是一種解除權。給了你這種權利,但是這個合同還沒有當然解除,合同的解除要取決與你是不是行使這個權利。《合同法》九十三條的第二款規定的含義,必須要有一個實際的行使的行為。當然不解除條件的話,就向剛才講的標準,乙方如果分到了房子,合同解除,這指的是約定的解除條件。在約定解除條件的情況下,一旦條件成就,這個合同當然的解除,不需要行使任何權利。這個要根據(案情)合同具體怎么規定的來分析,這個在審判實踐中差別是非常大的。大家注意《合同法》九十三條的第二款里面提到解除合同條件成就是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實際上他的含義就是有權解除合同,不是說合同自動的終止的意思。
第二種就是法定的解除,法定解除可以分作兩類
一類是不可抗力,另一類我們簡單的概括就是根本違約。不可抗力《合同法》第二條規定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原來的《合同法》規定的是一旦發生不可抗力,合同當然可以解除。后來我們在討論時感覺到這個抗力本身它對合同的影響在不同的情況下是不一樣的。可能發生天災人禍,但是并不意味著你的合同完全不能履行,也可能只導致了部分不能履行,或者導致了感知不能履行,這樣就要看不可抗力它對合同的影響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所有《合同法》用這個必須是不可抗力導致了合同當事人根本不能實現他的合同目的時候,就是影響是重大的,是他訂立合同的目的根本不可能達到,這個時候發生合同的解除,才行使法定的解除權。這個所謂不能實現合同的目的,就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的時候,所追求的目的以及從合同中獲得的基本利益和目標不能得到實現。比如買賣合同一方向訂約的目的或者對方支付的價款,另一方為了獲得對方標出的貨物,如果支付的價款和標出的貨物根本不能達到,那么就是說合同訂立的目的就不能實現了。
第二大類就是根本違約,所謂的根本違約也叫重大違約。為什么我們要引用根本違約這個概念,我們的《經濟合同法》在93年修改的以后規定的就是一方違約,另一方就有權解除合同。這項規定是非常不好的,因為違約它的情況是非常復雜的。比如說一個案例,被告方購買馬*鐵,因為在這個開戶行里,實際上被告已經很早就把錢匯入他的開戶行里了,由于開戶行的原因使被告的匯款晚到了原告的戶頭里三天,原告就提出來,因為你晚到了三天,我要解除合同。在這三天之內這種標的它的市場價格沒有任何的影響,也沒有任何的波動。原告之所以要解除合同實際上是他自己沒有那么多的貨物可交,他正好找到一個借口。我們過去《經濟合同法》任何違約都可以解除合同,這樣以來合同那怕是在輕微違約的情況下也可以解除。所以,它導致合同關系不穩定,也會使一方非誠實守信的當事人可以利用這個輕微的違約來解除合同,濫用這個解除合同的權力。《合同法》引用了根本違約概念,根本違約按照《合同法》94條實際上應當把它看作是因為一方違約導致另一方合同的目的不能實現。我們注意一下第四項它有一個兜底性的條款,當事人一方不能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的目的,兜底條款就表明這個。合同法實際上對根本違約的寬限就是以是否實現合同訂約的目的。前面所列舉的從第二項到第四項都是導致合同的根本目的不能實現,第二項講的預期違約,包括了明示和默示的兩種形式。在履行期屆滿前,一方明確表示不履行債務,這是明示違約,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叫做默示違約,這樣都會使訂約的目的不能實現。《合同法》94條第3款講的是遲延履行,遲延違約怎樣才能夠推定為是一種根本違約,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我剛才講的期限在合同里面它的意義在不同的情況下是很不相同的。在剛才的案例里面,只是晚到了三天,我們不能說它構成根本違約。但是在有些情況下,可能晚到一天就可能構成根本違約。比如說我要訂購八月十五號的月餅,你八月十六號才交給我。結婚訂了一桌酒席,你說明天來吃。不就晚了一天嗎?這個時候我們不能說一天、兩天不那么重要,但是在法律上我們必須要形成一個判斷標準。這個判斷標準產生催告程序,通過一個程序來解決這個程序,就是說一旦遲延,然后催告要求你立即履行。催告的同時也要給一個合理的期限,繼續履行。換言之也就是給一個寬限期,催告之后給了一個寬限期還沒有在合理期限內履行,構成根本違約,不管你是不是給我造成了重大的損害就構成根本違約。這個和大陸法系很多國家規定的不一樣,德國是采取期限代之催告,就是說只要合同到期了不要催告,這個我覺得這樣判斷可能不明確。你說合同到期了,也許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及時、馬上的把貨物送到,比如說在送貨的途中出了車禍或者交通堵塞,幾百公里都走了就差幾公里趕不到了,你馬上打電話說,別來了合同已經到期了,合同已經解除了,這個恐怕不行。這樣怎么辦呢?合同規定二十號交付,我提出一個要求催告,同時再給你五天的時間,如果在這五天內還不能交付,那就對不起了,解除合同。這里面需要討論的是這個寬限期多長時間才算是合理的,我們強調必須是合理的,究竟多長要根據每一個合同具體的情況來判斷,不能由債權人和非違約方來進行確定。
問:在《合同法》94條第2項到第4項在出現這種根本違約的情況下,法律已經規定的程序了很多了,比如說違約由抗辯權等等,再規定解除權有什么必要性呢?)
A: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說根本違約它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我們是引用了根本違約這個概念來限制解除權。但是根本違約太抽象了,法官判斷的時候很難掌握。比如說延遲履行,什么叫根本違約,這個無法判斷只有用一個催告程序來解決。逾期違約能不能構成,這個要加以限定。因為過去我們沒有規定逾期違約能不能解除合同,剛才提問的問題也可以通過其他方法來解決,為什么一定要規定解除權呢,解除為什么要實行補救?我們的合同法里面合同責任沒有規定解除,如果我們不用合同責任用補救,比如我們說甲和乙,甲是違約方,乙是非違約方,講到責任必定是甲要承擔責任,但是講到補救權是真對乙方非違約分的,在發生解除合同的時候,給他補救但不一定是他承擔責任,這就是為什么解除不能放在責任里面的原因就在這里。但也可能是因為解除而導致責任,給他一種解除權是對他的補救,但并不意味著他行使了解除權他就要承擔責任。為什么給他一個補救,原因是在于很多情況下,合同的繼續履行或者繼續存在對于非違約方來說是一個不堪忍受的負擔。比如說,你把房屋租給我,你屋子里面到處都漏雨,因為當時租不到房子沒辦法租到這里來了。
現在很多地方都有空房子,你的房屋到處漏雨、設施又不完備。如果我不解除這個合同我還敢和另外的房屋訂合同嗎?那需要等待,我可能還要求賠償,要求賠償同樣也遇到一個問題,那個合同怎么辦,因為簽了一年的合同,只履行了一個月,能不能馬上和別人訂一個新的合同搬出去。為什么說解除是補救就在這個地方,在這種情況下你已經構成根本違約,主要義務你沒有履行。包括水電。修補房屋等等,修繕義務你沒有履行。這個時候我完全可以解除合同,然后去訂一個新的合同。但同時我也可以保留去追究你違約責任的權利。但解除的時候你沒有承擔違約責任,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補救。所以說它是一個重要的道理就在這里,是一個很重要的補救和救濟。履行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可以以程序來限定,但是有時候合同履行以后,他已經導致了我的合同根本目的不能實現了,就象我剛才講的我八月十五日要月餅,你八月十六日送來,八月十六我還有沒有必要再繼續催告你,再給你五天的寬限期,這可不可以呢,這個也不必要了。這樣的話我們不得以又規定《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四款,就是因為你的遲延履行已經導致了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在這種情況下不適用《合同法》第94條第3款不需要經過催告程序,直接就可以解除合同。無論是法定的解除還是約定的解除,我們必須要強調的是都是闡述一種解除權。在我們國家合同法里面沒有自動解除這樣一個概念,只有在雙方約定解除的時候,從合同成立之日起解除合同,但是對于約定解除權以及法定解除權都規定了一個權利,這個權利是不是行使完全由解除權人自己認定。《合同法》第95條第2款規定了權利行使的期限,首先如果在法定和約定的期限內,這個權利沒有行使的這個權利消滅。現在的問題就是法律目前還沒有對解除權作出明確的期限限制,《合同法》第95條第2款,在沒有規定的期限內怎么辦,沒有規定的期限經過對方催告后,在合理的期限內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這句話當然也有爭議,沒有規定的期限是不是要完成兩個條件,第一是催告,第二個條件是在合理的期限內不行使的,這個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一個案例,合同規定一方如果不能辦理執照,另一方有權解除合同。在開辦執照過了一年,還沒有辦下來,但對方提出解除合同。違約方也說現在過了一年執照也沒有辦下來,當然我承認,我也違約了,但是這并不影響別的條款履行,合同不應該解除。因為你已經過了有效期了,在這個一年很長的時間內你沒有提出解除合同,這個合同應該不能解除了,因為現在合同繼續有效的履行,現在爭議的是非違約方能不能解除合同,按照《合同法》第95條已經喪失了解除權,但是非違約方提出來說按照《合同法》第95條繼續催告,你沒有明確告訴我要不要解除這個合同。這個爭論的問題,應該怎么來理解?你認為要不要繼續催告?(答:我覺得應該考慮一下非違約方的意思,為了達到一種比較可行的操作程序加以確定,無論是給這種惡意提供一種保護,經過一年雙方都知道,而且還在履行合同。我覺得不能這樣,因為根據《合同法》訂立的原則,你已經過了合理期限了。)這個問題我個人比較傾向于解除權的合理期限履行的問題,也就是說《合同法》第95條、第2款我的理解重點就是在合理期限內沒有行使權利,這個必須要進行催告程序,要根據這些情況來考慮。有些學者認為必須要完成這兩個缺一不可,所以根據我剛才的這個解釋總有些不理解。就是說合同履行了一年也沒有提出異議,現在突然提出來要解除合同。你在合理期限內沒有提出來,沒有問我要不要解除這個合同。所以我就不能解除合同,這個有沒有道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火機掉入火鍋爆炸,員工受傷怎么索賠
2021-03-24網簽可以作為抵押物嗎
2021-03-12撞了非停車位的車如何定責
2020-11-24買集資房后代子孫可以使用嗎
2021-03-25商業險一般幾年可以終止合同
2021-02-01交通事故對方全責不賠償怎么辦
2020-12-02成立業主委員會的條件與程序有哪些
2021-02-08居間合同的報酬有限制嗎
2020-11-27離婚房產評估過程
2020-11-25民事訴訟法對于公益訴訟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13追討勞動合同違約金有時間期限嗎
2021-01-08單位能否單方調動員工崗位
2021-01-30人壽保險理賠的時效是多久
2021-02-23意外保險車禍能賠多少錢
2020-12-17保險公司最多可以賠償的費用是多少
2020-12-18固定資產購買保險的流程
2021-02-20保險司法鑒定可以自已做嗎
2021-01-22車禍保險公司多久賠償
2021-02-02投保當日撞車,保險公司稱合同未生效拒賠生效方式應按投保人意愿
2020-11-24人壽保險及其特征
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