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合同條款法律風險
合同條款實質上就是雙方當事人在要約承諾中明確的合同內容,以書面形式訂立的合同,往往當事人最初的談判已經無從考證,最后能夠作為證據證明雙方約定的就是合同文本確定的條款。這些條款根據性質和內容的不同,導致了約定不當表現形式以及補足方式的差異,從而影響條款法律風險值。
1、提示性條款及法律風險
提示性條款是合同最主要的條款內容,法律為了示范完備的合同條款,對當事人予以提示說明。如《合同法》第十二條規定了通常合同應該約定的內容。這部分條款,除當事人、標的、數量外,其它內容法律都規定了補正條款,即當事人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時的確定方法。由于提示性條款的法定補足方式,使不確定性法律風險概率明顯降低。
2、合同主要條款及法律風險
合同主要條款,是指合同必須具備的條款,若雙方當事人沒有約定,則合同不能成立。合同主要條款決定著合同的性質、雙方當事人最核心的權利義務。前面我們提到的提示性條款中當事人、標的就是合同主要條款。
一般而言,主要條款根據合同性質和類型決定,由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如價款條款在買賣合同中就屬于主要條款,而在贈與合同中就不是主要條款。在一份完備的合同中,當事人應當將雙方關注的事項都明確為主要條款。合同主要條款約定不當的法律風險較其它條款法律風險更為嚴重。
3、次要義務條款及法律風險
次要義務條款是指法律未直接規定,也不是合同類型和性質要求必須具備的,當事人無意使其成為主要條款的合同條款。一般而言,次要義務條款法律風險不是評估重點,有時甚至可以予以忽略。
這類條款在合同中也常常出現,有時是因為當事人表述的問題,導致本來較為重要的條款被認定為次要義務條款。如雙方在有償合同中約定某項物品或服務為免費提供,一旦因該物品或服務發生爭議,很容易被法院認定為次要義務或附隨義務,判定該義務的違反不影響合同繼續履行。
4、待定條款及法律風險
待定條款是當事人在洽談合同過程中,對于某些事項存在爭議,但不影響整體合作,雙方決定留待合作開始后再通過其它方式確定的條款。這類條款是促進商業經營所必須的,若運用不當也容易留下法律風險,最為直接的是給企業留下了不確定性法律風險。有效約定較為明確的確定方式,或者通過設定條件將待定條款變為確定性條款,都是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
5、默示條款及法律風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網上購物的時候要怎么維權
2021-03-03法律顧問費入賬要分攤嗎
2020-12-20強制執行申請書
2021-02-16民間借貸中夫妻共同債務如何認定
2020-12-05光污染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2020-12-10如何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
2020-12-24締約過失責任是否適用勞動關系
2021-01-14用人單位能否隨意調崗
2021-02-01集體合同中所說的補充保險和福利指的是什么
2021-02-28什么是團體意外保險
2020-11-21車險理賠技巧
2021-03-08人身保險費率是什么意思
2021-02-22人身保險存在風險嗎
2021-03-06岑某訴某保險公司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1-01-15游客死于“高原反應”保險拒賠
2020-12-21快處快賠理賠五大流程是什么
2021-01-21設立外資保險公司的批準機構
2021-01-30保險代理人騙領客戶保險金,保險代理人構成何種犯罪
2021-01-10保險投保時需注意什么
2020-11-10訂立建筑工程承包合同應當遵守什么規定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