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攬合同的風險負擔
我國《合同法》關于風險負擔采用交付主義為一般原則。嚴格地講,風險負擔的一般規則主要適用于買賣合同。因為買賣合同是《合同法》所列合同中最為典型,也是現實商品交換中最為典型的合同形式。我國《合同法》雖沒有明文規定承攬合同中的風險負擔問題,但規定其他合同在法律和當事人沒有明確規定時,應當參照買賣合同確定其權利義務。所以,買賣合同中有關風險負擔的規定也可以說具有一般規定的特點。
對于風險負擔的承擔,存在兩種不同的主張。一種觀點認為,應當采取風險隨所有權轉移的規則,即風險負擔的所有人主義因為“在大多數場合,貨物的風險隨貨物的交付而移轉與貨物的風險隨貨物所有權的移轉的結果相同。”這種觀點認為,標的物的風險應與聽有權一致,誰享有對標的物的所有權,誰就承擔該標的物的風險負擔。另一種觀點認為,標的物的風險負擔應與標的物的交付相一致,即風險負擔的交付主義。標的物交付前由交付人承擔,交付后由受領人承擔。所有權主義是基于風險與利益一致原則,體現公平;交付主義是根據占有原則,體現簡便。根據我國《合同法》第142條的規定:“標的物損毀、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后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可以看出,風險負擔并非一概而論,而是對風險負擔進行了劃分,即以標的物的交付作為判斷標準,進一步說,如果當事人就買賣合同達成了協議,只要不實際交付,就不存在標的物風險的轉移:正如有學者所言“因為當事人之間單純的合意,只能發生債的關系,而不能發生物權移轉的效力一所有權必須從交付時才能發生移轉,從而使標的物的毀損滅失的風險負擔也與交付密切聯系在一起。”律師同意這一觀點。
我國《民法通則》雖沒有對風險負擔作出規定,但實踐中長期適用的是所有權說。根據《合同法》對買賣合同中風險負擔的規定可知,我國《合同法》中風險負擔的確定是以標的物交付為主要標準的。具體到承攬合同中,風險負擔的確定應區分原材料和工作成果而不同。
一、關于原材料的風險負擔
1.定作人提供材料時的風險負擔
由定作人提供的材料發生毀損滅失,各國民法典一般都規定,承攬人對此不承擔毀損滅失的風險。如《德國民法典》第644條第1款第3項規定:“承攬人對定作人所提供的材料意外滅失或意外毀損,不負其責任。”《法國民法典》第1789條規定:“在承攬人僅提供了勞務,材料滅失時,承攬人僅對于其本身的過失負擔賠償責任。”可見大陸法系國家主要采納定作人承擔材料風險的規則。
我國《合同法》對此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但在《合同法》的起草過程中,對于承攬合同中由定作人提供材料的風險是采取交付移轉風險規則,還是由所有人承擔風險的規則,存在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盡管材料是由定作人提供的,但在法律上所有權并未移轉,定作人理應承擔材料毀損滅失的風險。承攬人沒有取得定作人提供材料的所有權,且對材料不享有任何收益,由其承擔材料毀損滅失的風險,其獲得利益與承擔風險之間失衡,違反了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另一種觀點認為,應當采納交付移轉風險規則,因為一旦定作人將其提供的材料移交給承攬人以后,盡管該材料的所有權沒有發生移轉,但因為定作人對該材料不能直接占有和控制,從而無法防范風險的發生,而材料處于承攬人控制之下,承攬人能夠有效地防范風險的發生,更何況在承攬人控制之下發生了原材料的毀損滅失,承攬人對此是否盡到了保管義務,很難判斷,所以在承攬人占有期間,仍要定作人來承擔材料毀損滅失的風險是不合理的。律師同意后一種觀點。
另外,從《合同法》對買賣合同中風險負擔所采取交付主義的規則看,由定作人提供材料的風險,應當以交付為標準確定。即在交付承攬人之前,由定作人承擔,在交付承攬人之后,由承攬人承擔。一方面,我國《合同法》關于買賣合同標的物風險負擔的確定是采交付主義,如果承攬合同中原材料的風險負擔采傳統的所有權主義,就會出現同一部法律中有不同標準的混亂局面;另一方面,對于定作人來說,雖然這時原材料的所有權仍屬于定作人,但定作人實際上已喪失了對原材料的控制權,無法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預防風險的出現,仍由定作人承擔原材料的風險是不公平的同時,雖然承攬人對由定作人提供的原材料不享有所有權,但通過原材料轉化為工作物的方式可以取得報酬,實質上也是從定作人提供的原材料上獲得一定的利益,根據風險與利益相一致原則,由其承擔對定作人提供的原材料的風險負擔,并不喪失公平性。另外,讓承攬人承擔原材料的風險,有助于承攬人加強對原材料的保管,防止其因保管不善導致原材料毀損、滅失。《合同法》第265條規定:“承攬人應當妥善保管定作人提供的材料以及完成的工作成果,因保管不善造成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承攬人提供材料時的風險負擔
承攬人提供材料時,在承攬工作所需的原材料轉化為工作成果之前,與定作人無關,原材料毀損、滅失的風險由承攬人自己承擔,是無疑的。因承攬人提供材料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報酬和材料費,對材料的保管于其有切身利益。從風險和利益應相一致的原則出發,由承攬人承擔風險是非常合理的。
二、關于工作成果的風險負擔
早在羅馬法中,就對工作成果的風險負擔原則作出了規定,工作成果交付之前,風險由承攬人承擔;交付后,由定作人承擔。
羅馬法的這一做法被大陸法系的大多數國家所繼受。即對工作成果的風險負擔采取交付主義原則,但定作人受領遲延的例外。如《德國民法典》第644條規定:“(1)工作驗收之前,由承攬人承擔風險。定作人遲延驗收的,風險移轉于定作人:對定作人提供的材料意外滅失或者意外毀損,承攬人不負責任:(2)經定作人要求,承攬人將工作成果送至履行地以外的其他地點時,準用第477條關于買賣的規定。”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第508條亦有類似規定:“工作毀損、滅失之危險,于定作人受領前,由承攬人承擔,如定作人受領遲延者,其危險由定作人承擔。定作人所供給之材料,因不可抗力而毀損、滅失者,承攬人不負責任。”雖然這些規定并未明確的說明材料與工作成果應實行不同的風險負擔規則,但依其文義可解釋為,在工作驗收之前,危險由承攬人承擔,但在定作人遲延驗收時,危險移轉于定作人。承攬人對定作人所供給的材料的意外滅失或意外毀損,不負其責任。
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承攬合同工作成果的風險負擔,以交付為標準確定。在交付前由承攬人承擔,在交付后由定作人承擔,因此確定工作成果的風險負擔,實際上就是確定工作成果是否交付,定作人自提貨物的,以承攬人通知定作人的提貨日期為交付日期,但應考慮定作人必要的在途時間,提貨地點為承攬人完成工作的地方,或者雙方約定的其他地方;承攬人送貨上門的,定作人實際接收的日期為交付日期,交付地點為定作人所在地,或者當事人雙方約定其他地方;承攬人代辦托運的,以承運簽發單上記載的日期為交付日期,運輸部門接收貨物的地點為交付地點。定作人受領遲延,實際上是一種違約行為,因定作人受領遲延所產生的風險應由定作人承擔。根據這一原則來確定工作成果的風險負擔,避免了確定工作成果所有權時的繁瑣,更為簡便易行。
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對于該問題答案的整理,如果還有疑問,歡迎來律霸網進行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男方出軌離婚財產分割標準是怎樣的
2020-11-11連帶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是什么
2020-11-23哪些房產案件人民法院不受理
2021-03-23交通事故責任劃分及賠償標準
2020-12-30農村承包土地確權糾紛哪個單位管
2021-02-20二手汽車過戶步驟是什么
2020-12-26勞動合同過期半年沒有續簽怎么辦
2021-03-14商業車險訂過了退保是否可以
2021-02-04試析保險合同中的幾對基本概念是什么
2021-03-22人身保險合同立法中亟待完善的幾個問題(三)
2021-03-08允許保險外匯資金境外運用有哪些好處
2021-01-29被保險人的家庭成員故意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人可以追償嗎
2021-03-13保險受益人的法定標準是什么
2020-11-29林地的承包期限是多少年
2021-03-10承包合同具有民事責任嗎
2021-01-29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的證據有哪些
2021-03-18土地承包中的發包方與承包方指的是什么
2020-11-16土地承包的經營權流轉是什么意思
2021-03-25土地流轉和土地轉讓的區別
2021-03-25政府強行霸占土地怎么辦
20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