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履行不能的概念
履行不能是指債務人在客觀上已經沒有履行能力。債務人由于某種原因,事實上已不可能履行債務。履行不能使債的目的客觀上無法實現,因而導致債務消滅或轉化為損害賠償之債,債權人無法請求繼續履行。
二、履行不能的成因
履行不能的原因很多,有時是因為標的物已滅失;有時標的物雖然存在,但因為法律上的原因而不能交付,如標的物被依法規定為限制流通物;有時是因為債務人自身的原因不能提供原定的勞務,如在以提供勞務為標的的合同中,債務人喪失勞動能力等。
履行是否可能,應依一般社會觀念判斷,而不能僅憑債務人的觀念加以斷定。凡依社會觀念認為債務事實上已無法強制執行,即屬于履行不能;即使尚有履行的可能,但如果履行將付出不適當的代價或冒有生命危險,或因此違反更重大的義務,則依誠實信用原則,也應認定為履行不能。但履行不能不包括下列情形:
1、履行困難;
2、債務人缺乏資力;
3、選擇之債中尚有可選擇的給付;
4、貨幣之債和利息之債。
三、違約形態
給付不能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嗣后不能,按照學者的一般看法,自始不能決定著合同是否成立或有效的問題,而嗣后不能則關涉債務履行及違約問題,這就是說,在合同有效的情況下,若發生嗣后不能,除不可歸責于當事人雙方的情況以外,就涉及到違約或負責問題。
將履行不能即嗣后不能抽象化為一種違約形態,乃是德國債法的一大特點。履行不能成為違約形態,最初是由德國學者麥*森于1853年倡導的。麥*森根據對給付的三方面(標的、時間、地點)的要求而將給付區分為標的(品質或數量)的、地點的及時間的給付不能而認為履行遲延只不過是一種特殊形態的給付不能,因為在麥*森看來,未能準時發生的給付不再是準確的給付,準確的給付已經因為第一次的不適當給付而成為不能。這樣一來,履行不能所包含的內容極為寬泛,幾乎可以涵蓋各種違約形態。德國民法基本采納了這一觀點,將給付不能的概念適用到違約補救和責任之中,規定了債務人對應歸責于自己的給付不能的責任,并將給付不能與給付遲延作為兩類基本的違約形態而將各種復雜的違約現象均概括其中,從而形成了德國法對違約形態的“二分法”制度。
以上內容就是相關的回答,履行不能的原因很多,有時是因為標的物已滅失;有時標的物雖然存在,但因為法律上的原因而不能交付,如標的物被依法規定為限制流通物;有時是因為債務人自身的原因不能提供原定的勞務。如果您還有其他法律問題的可以咨詢律霸網相關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被打能構成輕傷嗎?
2020-11-15法院罰金怎么交
2020-11-30農村宅基地村里蓋章有效嗎
2021-01-30勞動爭議管轄權異議上訴狀
2021-01-13法院起訴撤銷合同要多少訴訟費
2020-12-28省高院有死刑復核權嗎
2021-03-22申請傷殘鑒定有什么程序
2020-11-14離婚賠償金怎么計算
2020-12-17辦理房地產抵押登記須知
2021-02-28夫妻關系房產過戶需要什么手續
2020-11-12勞務派遣合同應該注意什么內容
2021-02-28工傷解除勞動合同有哪些賠償
2021-01-28哪些情形勞動者解除事實勞動關系嗎
2021-03-22產品責任保險條款概念
2020-11-20家庭財產兩全保險條款范本
2021-03-11交通肇事司機逃逸保險公司可否拒賠
2021-03-01如何簽訂財產保險合同呢
2021-03-12拼車一族該如何購買有效的保險
2021-02-22保險法釋義第一百零一條有什么內容
2021-02-24家屬是否屬被保險人引索賠糾紛
20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