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防治法司法解釋
為正確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制定本解釋。
第一條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不論污染者有無過錯,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污染者以排污符合國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為由主張不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污染者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適用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環境保護單行法的規定;相關環境保護單行法沒有規定的,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
第二條兩個以上污染者共同實施污染行為造成損害,被侵權人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八條規定請求污染者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三條兩個以上污染者分別實施污染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一個污染者的污染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被侵權人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十一條規定請求污染者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兩個以上污染者分別實施污染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一個污染者的污染行為都不足以造成全部損害,被侵權人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十二條規定請求污染者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兩個以上污染者分別實施污染行為造成同一損害,部分污染者的污染行為足以造成全部損害,部分污染者的污染行為只造成部分損害,被侵權人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十一條規定請求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污染者與其他污染者就共同造成的損害部分承擔連帶責任,并對全部損害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四條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境,對污染者承擔責任的大小,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危害性以及有無排污許可證、是否超過污染物排放標準、是否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等因素確定。
第五條被侵權人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六十八條規定分別或者同時起訴污染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被侵權人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第三人的過錯程度確定其相應賠償責任。
污染者以第三人的過錯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為由主張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六條被侵權人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五條規定請求賠償的,應當提供證明以下事實的證據材料:
(一)污染者排放了污染物;
(二)被侵權人的損害;
(三)污染者排放的污染物或者其次生污染物與損害之間具有關聯性。
第七條污染者舉證證明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污染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一)排放的污染物沒有造成該損害可能的;
(二)排放的可造成該損害的污染物未到達該損害發生地的;
(三)該損害于排放污染物之前已發生的;
(四)其他可以認定污染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的情形。
第八條對查明環境污染案件事實的專門性問題,可以委托具備相關資格的司法鑒定機構出具鑒定意見或者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推薦的機構出具檢驗報告、檢測報告、評估報告或者監測數據。
第九條當事人申請通知一至兩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意見或者污染物認定、損害結果、因果關系等專業問題提出意見的,人民法院可以準許。當事人未申請,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進行釋明。
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在法庭上提出的意見,經當事人質證,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第十條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或者其委托的機構出具的環境污染事件調查報告、檢驗報告、檢測報告、評估報告或者監測數據等,經當事人質證,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第十一條對于突發性或者持續時間較短的環境污染行為,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后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當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一條規定申請證據保全的,人民法院應當準許。
第十二條被申請人具有環境保護法第六十三條規定情形之一,當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或者第一百零一條規定申請保全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責令被申請人立即停止侵害行為或者采取污染防治措施。
第十三條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被侵權人的訴訟請求以及具體案情,合理判定污染者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第十四條被侵權人請求恢復原狀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裁判污染者承擔環境修復責任,并同時確定被告不履行環境修復義務時應當承擔的環境修復費用。
污染者在生效裁判確定的期限內未履行環境修復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委托其他人進行環境修復,所需費用由污染者承擔。
第十五條被侵權人起訴請求污染者賠償因污染造成的財產損失、人身損害以及為防止污染擴大、消除污染而采取必要措施所支出的合理費用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六條下列情形之一,應當認定為環境保護法第六十五條規定的弄虛作假:
(一)環境影響評價機構明知委托人提供的材料虛假而出具嚴重失實的評價文件的;
(二)環境監測機構或者從事環境監測設備維護、運營的機構故意隱瞞委托人超過污染物排放標準或者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事實的;
(三)從事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的機構故意不運行或者不正常運行環境監測設備或者防治污染設施的;
(四)有關機構在環境服務活動中其他弄虛作假的情形。
第十七條被侵權人提起訴訟,請求污染者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的,不受環境保護法第六十六條規定的時效期間的限制。
第十八條本解釋適用于審理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損害的民事案件,但法律和司法解釋對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另有規定的除外。
相鄰污染侵害糾紛、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受污染損害發生的糾紛,不適用本解釋。
第十九條本解釋施行后,人民法院尚未審結的一審、二審案件適用本解釋規定。本解釋施行前已經作出生效裁判的案件,本解釋施行后依法再審的,不適用本解釋。
本解釋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以前頒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不再適用。
哪些人有權對環境污染提起民事訴訟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的起訴必須符合的條件之一是:“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根據此規定,一般的民事訴訟必須是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才可提起;任何人不得對與自己無關的財產主張權利。這種對起訴資格的限制是不能運用到環境民事訴訟中的。因為環境要素是人類共享的公共財產,任何人都不可能對其具有專屑權和排他權,因而也不可能是直接利害關系人。這樣,當有人污染破壞環境時,便無人可對致害行為提起訴訟,但環境保護又和任何人都有關系。為解決這一矛盾,我國《環境保護法》第6條明確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如何對污染者提起民事訴訟
在現有的法律中,直接規定環境侵權損害賠償問題的,《民法通則》第124條關于“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
《環境保護法》第41條和幾部污染防治法的規定“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并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因此受到環境污染造成損害的公民,可以上述法律規定為根據,作為訴訟主體中的原告起訴造成污染的單位。
環境污染受害者如何維權
受害者可以向當地的環保部門反映,依法要求污染企業限期改正,或者對其采取罰款、停業等行政措施。對于所遭受的損害可以通過環境民事糾紛處理程序由環境行政部門調解處理,調解不成的可以提起民事損害賠償訴訟。
關于環境的污染,大家一定要嚴加制止,關于一些企業非法的倒放污水,排放廢氣,對于這些的行為一定要多加制止并進行舉報。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怎樣認定夫妻債務
2021-02-06手寫字據起法律效力嗎
2021-01-20民辦學校的股權可以出質押嗎
2020-11-28婚姻外遇如何處罰?出軌對離婚時財產分割有什么影響?
2021-03-03如何預防留學生眾籌網絡詐騙
2021-02-20民法總則中有關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有哪幾種
2020-11-23未成年精神病人監護人只能是其近親屬嗎
2021-03-07買賣合同范本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021-01-29拆除違法建筑要走哪些程序
2021-02-26身份證過期了簽勞動合同有效嗎
2021-01-28公司解散孕婦如何申請勞動仲裁
2021-01-06什么是生存保險?
2020-11-28工廠火災保險能全賠嗎
2021-01-06保險公司如何降低理賠投訴案件
2021-01-11保險經營的相關知識有哪些
2021-02-07保險公司的押金會退還嗎
2021-01-14保險對方全責如何理賠
2021-03-21保險費的特性有哪些
2021-02-20私房拆遷補償款如何分配
2021-02-08怎么判斷評估報告是否合法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