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61次會議通過,自2001年3月10日起施行)
為在審理民事侵權案件中正確確定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經驗,對有關問題作如下解釋:
第一條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二條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監護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三條自然人死亡后,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以侮辱、誹謗、貶損、丑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
(三)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
第四條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五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人格權利遭受侵害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六條當事人在侵權訴訟中沒有提出賠償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訴訟終結后又基于同一侵權事實另行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七條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后其人格或者遺體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為原告;沒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親屬提起訴訟,列其他近親屬為原告。
第八條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后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做了傷殘鑒定沒申請工傷怎么辦
2020-11-24公司合并債權人有何權利
2020-11-13交通事故起訴狀中的被告有哪些
2021-01-16破產申請的受理時限是多久
2021-03-16未成年人網絡平臺打賞是否有效
2021-01-27女方懷孕期間男方出軌怎么辦
2020-12-04基層法院可以將案件移送中院管轄嗎
2020-11-11交通肇事和肇事逃逸罪的區別
2021-01-13離婚冷靜期一方不同意怎么辦
2021-01-21房產抵押有相關的合同嗎
2020-12-03合同能否約定完全免責
2020-12-17對方未履行合同如何處理
2021-03-0220年后勞動關系會自動解除嗎 該案已中止審理 等待中院類似案例
2021-01-18現金價值的計算的問題有哪些
2020-12-17購買人壽保險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3-04交強險賠償哪些項目
2020-12-26飛機延誤一小時賠償嗎
2021-02-21學生自殺保險理賠嗎
2021-01-19保險公司推定為全額賠償后車主無權轉讓殘車的理賠
2020-12-10交通死亡事故走保險流程
202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