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經過】
家住福清的葉先生表示,30年前他的伯父在福州的一家銀行存了3000萬美元(約1.9億元人民幣),可是如今要去取的時候卻被告知只有三千美元(約1.9萬元人民幣)。法庭表示,這個也不能證明葉先生的伯父沒有其他的合法繼承人,只有根據印度尼西亞法律確認了合法繼承人之后,該繼承人才具有本案原告的訴訟主體資格。
【法律解讀】
伴隨著網絡的興起和發展,網絡詐騙和網絡金融犯罪日漸增多,我上網查找多個類似案例,各個法院的判決結果稍有差別,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即金融機構在銀行卡內存款被盜刷這一行為中,多是因為儲戶私人密碼泄露,金融機構不存在違約行為不應承擔責任;按民事侵權來看,侵權人為盜取卡內存款的第三人,并非金融機構所為,金融機構不承擔責任。這樣的判決結果相信大多數人都不能接受,老百姓把錢放到金融機構保管,金融機構給付的利息是其使用這筆錢應該給的使用費,現在錢弄丟了,責任全由儲戶承擔,這種判決結果顯然有失公平。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判決的結果呢?我們去銀行辦理存款時,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認真閱讀銀行給儲戶的合同文本,只是在上面簽字確認了事。大多數合同中都會有“非銀行方面的過錯造成損失,銀行無需承擔任何責任”這一格式條款,這將歸責原則認定為過錯責任原則,也就是說儲戶必須舉證金融機構存在過錯,而且即使按照合同法的嚴格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前提必須是金融機構存在違約行為,證明其存在違約行為對一般公民而言也是個難題;金融機構在辦理公民儲蓄時,都讓儲戶設置一個私人密碼,在電子商務中這個密碼的作用主要體現三個方面:一是私人密碼的使用表明對交易者身份的鑒別以及對交易內容的確認,從而起到電子簽名的功能。二是私人密碼的使用表明本人進行了交易行為,在交易中,信息發送和接收者都不能對此予以否認,這就是電子商務行為的“不可抵賴性”。三是私人密碼的使用表明交易是在保密狀態下進行的。基于這三項功能,產生了私人密碼的使用效力規則,即本人行為原則,其涵義就是:只要客觀上在交易中使用和私人密碼,如無免責事由,則視為交易者本人使用私人密碼從事了交易行為,本人對此交易應承擔相應的責任。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論,金融機構辯稱自己沒有違約行為,儲戶的損失是因基于自己個人行為造成的,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個人認為,儲蓄合同在合同法上無明文規定屬無名合同,儲蓄存款合同糾紛的歸責原則在歸責原則上,應當適用嚴格責任原則,嚴格責任是《合同法》第107條所明確的違約責任歸責原則,在嚴格責任的歸責體系下,違約行為的構成要件是單一的,即客觀上的違約行為,而無需違約方是否具有過錯這一要件。儲戶作為一般公民,相對于金融機構處于弱勢地位,且儲蓄合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安部督辦案件算不算嚴重
2021-01-22法津顧問必須是律師嗎
2021-02-11民事排除妨害怎么強制執行
2020-12-14繼承權的喪失有哪些情形
2021-03-24繼承權可以放棄嗎
2021-02-28家暴怎么處罰
2020-11-07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起訴由哪個法院管轄
2020-11-20民法總則中有關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有哪幾種
2020-11-23稅務機關可以公告送達稅務文書的情形
2021-01-02虛假公司簽的合同是否無效
2021-02-21高校畢業生簽的三方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01臨時停車多久算違章
2021-01-18什么是勞動法?
2021-01-06處分以后能否直接解除勞動合同
2021-01-26實習期算不算正式員工
2020-11-26中國保監會關于加強財產保險公司再保險分入業務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群文是什么
2021-01-13海上保險合同保險標的規定
2021-03-16保險合同成立要件有哪些
2020-12-24財產保險有哪些作用
2020-11-13“保險最大誠信原則”在保險理賠中的適用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