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电影网一区_jizz内谢中国亚洲jizz_都市激情亚洲综合_特黄特色欧美大片

試論芻議訴訟時效完成的法律效力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5-05-10 · 976人看過

一、大陸法系國家關于訴訟時效完成效力的規定及我國的通說

訴訟時效的效力(在外國民法典上,稱為消滅時效的效力),即權利人喪失何種權利的問題。綜觀大陸法系各國的民事立法,主要有三種主張:(1)實體權消滅主義。此種立法將訴訟時效的效力規定為直接消滅實體權,其代表是《日本民法典》。如該民法典第167條規定,債權因10年間不行使而消滅;債權或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在20年間不行使而消滅。(2)訴權消滅主義。此種主張由德國學者薩維尼首倡。他認為,訴訟時效完成后,其權利本身仍然存在,因訴權消滅不能請求法院強制執行,成為自然債。屬于此種主張的立法有《法國民法典》等。(3)抗辯權發生主義。此種主張由德國學者歐特曼提出。他認為,時效完成后,義務人取得拒絕履行的抗辯權。如義務人自動履行,視為放棄其抗辯權,該履行行為有效。采用此主張的有《德民民法典》等。

我國《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137條規定:“訴訟時效從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第138條規定:“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對于我國法律規定的認識,我國大多數的學者認為,訴訟時效完成的效力是權利人喪失勝訴權。例如,梁慧星先生分析認為,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我國采用的是訴權消滅主義,王利明先生也認為這一判斷是準確的,只是訴權尚有程序意義上訴權與實體意義上的訴權,依我國民法的規定,訴訟時效屆滿后,當事人喪失的是實體法上勝訴權,權利人的權利和義務人的義務本身并不消滅;江平先生認為我國法律采納的是訴權消滅說,但他也承認訴訟時效完成,權利人喪失勝訴權,權利人的實體權利依然存在;魏振瀛先生也主張勝訴權消滅說。總之,訴訟時效屆滿后,權利人喪失勝訴權已成為我國民法學界的通說。

當然有通說,自然就有其他的看法。有的學者認為勝訴權消滅說,不能合理的說明訴訟時效完成的效力,我國應當采納抗辯權發生說;也有學者既不贊同勝訴權消滅說也不贊同抗辯權發生說,認為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訴訟時效完成的效力是公力救濟債權上請求權的消滅。

二、關于勝訴權消滅之說的再思考

有學者對勝訴權消滅之說提出質疑,筆者細一思索,亦覺得該說似乎很科學,其實卻有不可彌補的缺陷。首先,在民事立法和民法理論中沒有勝訴權這一提法,有勝訴權是否意味著還有一個敗訴權呢,這顯然很荒謬;其次,勝訴權的本質就是實質意義上的請求權,將該權利表述為勝訴權亦不妥當,因為勝訴對當事人而言,只是一種訴訟結果,即使原告享有實質意義上的請求權也不一定勝訴,勝訴與否在法院判決前對任何一方均為未知數;再次,在司法實踐中,根據該提法,很少有當事人去享受程序意義上的訴權了,因為誰也不愿意花去訴訟成本換來的卻是毫無效益的訴訟,這種情形是不利于對當事人權利保護的;最后,這種理論還意味著法院可主動援引時效制度駁回訴訟人的訴訟請求,而事實上目前大家就“法院不得主動援引訴訟時效制度駁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這一觀點已達成共識,主要理由如下:第一,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是大多數國家的立法和判例的通行作法;第二,法院主動適用訴訟時效是對當事人處分權的過分干預;第三,法院主動適用訴訟時效不符合民事訴訟原理;第四,法院主動適用訴訟時效不符合平等原則。

可見,勝訴權消滅說確實不妥。

三、我國訴訟時效完成效力的立法選擇

(一)對訴訟完成效力三種主張的利弊分析

本文前面提到的大陸法系國家關于訴訟時效完成效力的三種立法例:實體權消滅主義、訴權消滅主義、抗辯權發生主義。

實體權消滅主義,該說對于權利人而言有失公正,因為按此說,時效屆滿意味著權利人的權利從根本上喪失,義務人在不知時效屆滿的情況下自愿履行,權利人就會構成不當得利,應當返還,這對權利人來說有失公允,也不符合我國一般道德規范的要求,人為的將法律與道德割裂開來,故此說不宜采納。

訴權消滅主義,該說使權利人在訴訟時效屆滿后就失去起訴的權利,也就是說在訴前就確定了當事人的權利已經消滅,這對權利人的利益保護極為不利,因為訴爭的權利消滅與否應當由法院通過審理判決的方式予以確定,同時也難以解釋法院不能主動審查時效是否超過的問題。此說亦不宜采納。

抗辯權發生主義,此說認為在訴訟時效完成后,義務人就取得了拒絕履行的抗辯權,如義務人自動履行的,視為拋棄抗辯權,該履行行為有效。此說的內容體現了公平與正義,有借鑒之處。

(二)對訴訟時效完成效力的正確認識

對于抗辯權發生主義也有學者提出質疑,提出“請求權消滅說”,該說認為訴訟時效制度是直接針對權利人不行使自己權利的狀態予以規范的制度,所以時效完成后應直接對權利人產生法律效果,至于義務人獲得拒絕履行抗辯權是其間接效果,而不是直接效果,且事實上,即使采取訴權消滅主義的立法也能導致義務人拒絕履行抗辯權的發生,所以時效完成后,直接效果既不是訴權或勝訴權的消滅,也不是抗辯權的發生,而是權利人請求權的喪失。

其實請求權喪失的后果和抗辯權的發生并不矛盾,它們共同指向的是同一具事物,只是強調了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的面而已。因為訴訟時效的客體是請求權,因而時效完成的效力必然直接指向請求權,而不可能是其它權利。當時效屆滿后,請求權并不是自動的、必然的喪失,只有在義務人以過了訴訟時效為由拒絕履行義務的情況下,請求權才喪失,如義務人不抗辯并自動履行的,請求權仍然存在,法院也不會以訴訟時效業已完成而認為請求權已消滅。

所以,筆者認為,抗辯權發生主義及請求權喪失之說,其理論內容及效果是一致的,但由于它們的提法分別強調的是一個事物的不同面,未體現出理論的全貌,因此應將它們合二為一稱“權利待定主義”更合理更科學,內容就是:時效期間屆滿后,債權人的權利處于待定狀態,債務人提出抗辯的,則債權人的請求權溯及既往的消滅;債務人不抗辯并自愿履行的,債權人仍正常行使請求權,債務人的行為視為對時效利益的放棄且不得反悔。它的合理性在于:一是體現債權人請求權的狀態。此說與勝訴權消滅主義的一個很大不同是時效完成后,在債務人拒絕履行前,債權人的請求權是否喪失的問題。“權利待定說”認為,在義務人表示前,債權人的請求權是待定狀態,如義務人拒絕履行,債權人則喪失請求權,否則債權人仍享有請求權;勝訴權消滅說認為,不論義務人主張抗辯與否,權利人的權利不再受法律保護,只能受領義務人的自愿履行;二是體現意思自治。時效屆滿后,是否主張抗辯權是債務人的自由,主張抗辯權的,債權人則喪失請求權;反之債權人請求權依然存在,債務人應履行義務。這就改變了“勝訴權消滅說”為法院主動援用時效理論依據的局面;三是有利于法律與道德的融合。按“權利待定說”,時效完成后,權利人的請求權并不當然的絕對的喪失,這要取決于義務人是否行使其時效抗辯權。如義務人行使該權利的,表明其對時效利益的主張,法院就給予審查,以實現訴訟時效制度的目的;如義務人不行使該項權利,愿意放棄時效利益而向權利人履行義務,應予支持。因為雖然訴訟時效屆滿,但自然債務依然存在,債務人愿意履行的,就從根本上解決了糾紛,體現了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也有利于社會的穩定。

綜上,我國立法采納將“抗辯權發生主義”與“請求權消滅說”相結合的“權利待定說”較適宜。

四、“權利待定說”的內涵及抗辯權的行使

(一)“權利待定說”的具體涵義。“權利待定說”其涵義應包括三個方面,即時效完成后,請求權有可能依然存在,權利人仍可以主張、保有、受領等方式行使該權利;時效完成后,債務人有權行使抗辯權,不行使的視為放棄,且一旦放棄就不得反悔,就應履行義務;時效完成后,債務人自動履行義務時,債權人取得履行利益不屬于不當得利,債務人無權以不知時效已過為由要求返還。

(二)主張請求權的的主體及主張時效抗辯權的主體。前者原則上是債權人本人及其繼承人,后者原則上是債務人本人及其繼承人。但下列厲害關系人也可以行使抗辯權:一是保證人可以行使主債務人所有的抗辯權,即使在主債務人拋棄其抗辯權的情況下,保證人仍然可以行使;二是連帶債務人中之一人的訴訟時效完成,其他債務人就該債務人應分擔的部分,有權予以抗辯。

(三)時效抗辯權行使的規則。(1)抗辯權行使的方法。義務人為抗辯意思時須明確表示出來,口頭方式或書面方式均可,默示則不成立。(2)抗辯權行使的場合。只能在訴訟中行使,在訴訟外行使不具有法律效力。(3)抗辯權行使的時間。只能在一審中行使,如在一審中未行使的,就視為放棄時效利益,二審及再審中不得行使。(4)抗辯權行使允許反悔。即債務人行使抗辯權后,可以將其撤回,這對債權人的利益保護及提倡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均有利。(5)抗辯權的行使應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如果濫用抗辯權進行惡意抗辯的,應予制裁。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王孟良

王孟良

執業證號:

13709201810028422

山東泰寧律師事務所

簡介: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王孟良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