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過失犯罪后又故意犯罪會加重刑法嗎
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四條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二、故意犯罪的分類
故意犯罪分為直接故意犯罪和間接故意犯罪。
(一)直接故意犯罪
直接故意犯罪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所構成的犯罪。
其中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行為人在行為當時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是成立故意犯罪的前提。首先,此處的“會發生”包括必然發生和可能發生兩種情況。其次,這里的危害結果是相對確定的結果。再次,某些直接故意犯罪還要求行為人認識到刑法規定的一些特定事實。
2、行為人對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的危害結果持希望其發生的態度,是成立直接故意犯罪的關鍵。即行為人積極追求危害結果的發生,發生危害結果是行為人實施危害行為所直接追求的目的。希望發生的危害結果與其明知會發生的結果須同一。
3、直接故意犯罪行為人具有明確的犯罪目的。犯罪目的是行為人想通過自己的行為促使危害結果發生的一種心理愿望。這與行為人希望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是一致的。
4、直接故意犯罪行為人的心理傾向是單向的。即要危害結果發生,一旦危害結果沒發生,是違背行為人的心愿的。
(二)間接故意犯罪
間接故意犯罪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所構成的犯罪。
其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行為人對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導致的結果須持放任其發生的心理態度,即行為人對明知可能發生的結果既不是希望其發生,也不是希望其不發生,而是任其自然,發生不發生都無所謂。
2、間接故意犯罪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的危害結果,僅限于明知“可能發生”一種情況。
3、間接故意犯罪行為人主觀上不具有犯罪目的,因為放任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與犯罪目的追求危害結果發生的要求不相符。
4、間接故意犯罪只有構成與不構成之分,而不存在完成與否的問題。
法律在每個人面前都是平等的。生而為人要善良,小的時候老師會教,成年了社會會教。當今社會是法制社會,隨著大家的文化水平不斷提高,犯法幾率已經降低了很多,但是還有一些法盲犯法。為了杜絕犯法事件,首先是從自己做起。
故意犯罪中的犯罪形態有哪些?
共同故意犯罪條件有幾種
過失犯罪與故意犯罪的區別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工傷傷殘鑒定的申報時限規定是什么
2020-11-20蘇州傷殘賠償標準
2020-12-12什么是醫療事故,醫療事故處理有哪些程序
2021-01-25交警判定責任后對方不給錢怎么辦
2021-02-052020年山東省各市消費者投訴協會電話及聯系地址是什么
2021-01-14工業廠房租賃合同
2021-02-01強制傳喚的法律依據有哪些
2021-02-12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是怎樣規定責任的
2021-01-15同居期間購買的房產分手時如何分割
2020-12-12仲裁委裁決下來養老,單位仍然不給怎么辦
2021-03-22公司錄用童工怎么賠償
2020-11-08合同有自動續約嗎
2020-12-17合同債權保全特點有哪些
2021-02-06賣家是否要按約付中介費
2021-02-21證明房款是誰付的,房子就是誰的嗎
2021-02-09新員工入職破冰培訓怎么做
2021-02-06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條件及好處有哪些
2021-03-19試用期離職脫著不辦理怎么辦
2021-02-23交通肇事跑路保險能賠嗎
2020-12-29車讓人放火了保險賠嗎
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