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罪中止的客體的法律規定是什么?
犯罪中止的客體的法律規定是我國刑法第24條第1款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根據這一規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過程中,行為人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因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種犯罪停止形態。犯罪中止包括自動放棄犯罪的犯罪中止和自動有效的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犯罪中止兩種。
自動放棄犯罪的犯罪中止,是指行為人在犯罪實行過程中,自動放棄實施或者繼續犯罪。因而使犯罪未完成的犯罪停止形態。自動放棄犯罪的犯罪中止具有下列特征:
必須是在犯罪預備或者犯罪實行過程中放棄犯罪,這是成立犯罪中止的前提條件,如果犯罪行為已經完成并達到既遂狀態,則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因此,一般認為,犯罪既遂以后自動返還原物或者自動賠償損失的行為,如盜竊犯在盜竊他人財物后又將竊取的財物歸還原主,或者貪污犯貪污公款后又秘密退還公款的,都不能成立犯罪中止,而只能以犯罪既遂論處。其自動返還贓物的行為只能在量刑時作為酌定情節予以考慮。
必須是徹底放棄犯罪。所謂徹底放棄犯罪,是指行為人徹底打消了繼續并完成犯罪的念頭,徹底放棄實施自認為可以繼續實施并完成的犯罪行為。
必須是自動放棄犯罪,這是犯罪中止的實質性條件,首先,必須要求行為人自認為能夠繼續實施。其次,認定行為人自動放棄犯罪,還必須要求確實是出于行為人本人的意志而自動放棄犯罪,而不是出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主客觀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
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犯罪中止,是指行為人實施完畢犯罪以后,犯罪結果出現之前,自動采取措施有效地避免犯罪結果發生,因而使犯罪未完成的犯罪停止形態。
二、放棄能夠重復實施的行為的定性
放棄能夠重復實施的行為,是指行為人實施了足以導致法定犯罪結果出現的第一次侵害行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沒有得逞,在能夠重復實施同一性質的侵害行為并造成預期的犯罪結果的情況下,出于自己的意志自動放棄繼續實施侵害行為,因而使犯罪未完成的犯罪停止形態。對于這種放棄能夠重復實施的行為應當如體定性,有的主張按犯罪未遂論處,有的主張按犯罪中止論處,有的主張具體分析、區別對待。
當事人如果主觀上想要進行犯罪,但是始終沒有實施下去的話,就不應當按照犯罪來進行處理,這只是觀念上的,但是如果已經實施了相應的犯罪行為,在具體的犯罪過程當中有意識的停止犯罪行為,那么就會成立犯罪中止,并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是否免于處罰。
非法拘禁罪共同犯罪中止如何認定?
犯罪中止的處罰是怎樣的?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區別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理實施哪些行為的可以不經肖像權人同意
2021-01-25資產評估公司成立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1-01-17多個股東公司財產混同是如何的
2020-12-08離婚個人財產和共同財產如何區分
2021-03-11雇傭關系需要辭職嗎
2020-12-09兩年勞動合同的試用期是多久
2021-01-13離婚時的經濟補償 經濟補償數額的確定
2021-03-06勞動關系轉移協議
2021-01-09在勞動糾紛中舉證責任怎么規定的?
2020-12-31對無過錯車主未投強制險應如何擔責的思考
2020-12-12修車費高于定損價引發爭端 保險公司全額賠償修車費
2020-11-29公眾責任險缺失 誰來為商家“保險”?
2020-12-02失火引起的財產損失保險公司賠嗎
2021-01-08保險公司墊付搶救費的情形有哪些
2021-01-19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許可實施辦法
2021-01-09保險代理公司管理規定制度有什么
2021-01-02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據什么認定
2020-12-23土地轉讓形式
2021-02-03農村開墾出來的荒地可以辦理流轉嗎
2021-01-27土地流轉有哪些
20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