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罪預備有罪免于處罰的條件是什么?
犯罪預備行為是為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行為,犯罪預備形態(tài)則是犯罪行為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預備階段的停止形態(tài)。我國刑法理論一般認為,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根據,犯罪預備行為也有其犯罪構成,它是一種具備修正的構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態(tài)。這是追究犯罪預備行為的刑事責任的法理根據。犯罪預備行為雖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體,但已經使犯罪客體面臨即將實現的現實危險,因而同樣具有社會危害性。
因此,犯罪預備行為同樣具有可罰性。我國刑法第22條第2款認可了這一學說,規(guī)定對于預備犯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同時考慮到犯罪預備行為畢竟尚未著手實行犯罪,還沒有實際造成社會危害,刑法又規(guī)定,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二、 犯罪預備形態(tài)的主觀特征也包括兩個方面:
(1)行為人進行犯罪預備活動的意圖和目的,是為了順利著手實施和完成犯罪。可見,預備犯的主觀方面既有進行犯罪預備活動的意圖,又具有進而著手實行和完成犯罪的意圖。但是后者尚未實際展開而只是在犯罪預備活動中間接地得到反映;而前者,即為了順利地著手實施和完成犯罪而進行犯罪預備活動的意圖與目的,才是預備犯主觀方面主要的內容和特征所在。犯罪預備行為的發(fā)動、進行與完成,都是受此種目的的支配的。
(2)犯罪在實行行為尚未著手時停止下來,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即是被迫而非自愿在著手實行行為前停止犯罪。這是犯罪預備與犯罪預備階段中止的關鍵區(qū)別所在。所謂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足以阻礙行為人著手實行和完成犯罪的因素,如果該因素不足以阻礙行為人繼續(xù)著手實行犯罪的,行為人也認識到這一點的(排除行為人存在認識錯誤而構成犯罪預備的情形),應認定為犯罪預備階段中止。
犯罪預備也是屬于犯罪事實中的一種情況,特別是對犯罪預備的認定上,應當由司法機關結合實際的犯罪事實來進行處理,法律上規(guī)定了對犯罪預備是可以從輕處罰的,如果并沒有造成犯罪事實或者其它傷害的,在司法機關認定后可以免予處罰。
犯罪預備與犯罪未遂的區(qū)別是什么
犯罪預備的認定原則是什么
犯罪預備量刑處罰是怎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家屬不配合治療導致病員死亡該怎么處理
2020-12-23公司融資后倒閉怎樣去處理
2021-01-01同一行政處罰應當間隔多長時間
2021-01-30個人債務能要回一半車款嗎
2021-03-18繼承人不盡扶養(yǎng)義務的是不是沒有資格繼承遺產
2021-02-14主合同與擔保合同在效力上有什么關聯
2021-01-05合同中是否有必要約定合同主體
2021-03-06房產證更名程序有哪些
2020-11-13終止勞動合同時需注意什么
2021-01-13行政許可的申請與受理
2021-01-09試用期的特殊規(guī)定有哪些
2021-03-06飛機故障延誤賠償新規(guī)
2021-01-26離婚時夫妻雙方為未成年子女投保的人身保險怎樣分割
2020-12-22保險經紀人是什么
2021-01-26人身保險糾紛的解決途徑有哪些
2020-12-25為什么會出現保險公司的賠款少于車禍事故實
2020-12-17人壽保險受益人包含有哪些
2021-01-08保險代理都應該承擔哪些責任
2020-11-20保險公估機構監(jiān)管規(guī)定有什么
2021-01-06誰為保險代理人惹的“禍”負責?
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