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刑事和解?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通過調停人或其他組織使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直接溝通、共同協商,雙方達成民事賠償和解協議后,司法機關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再追究刑事責任或獲得從輕處罰或減輕刑事責任的訴訟活動。
刑事和解在我國是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的。理由有三:
其一,契合了“和”的需要。
經歷了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之后,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國際上還有不少刺耳的聲音,比如中國威脅論,比如中國毀滅論。中國人從來不信邪,堅持走自己的發展道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但毋庸諱言,我們也存在著很多的矛盾和問題,國際敵對勢力、國內分裂分子、邪教分子、恐怖分子等都在威脅著我們的發展環境,社會利益多元化步伐不斷加快,各種利益沖突和文化沖突引發社會矛盾的風險不斷增大。我們最需要的是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一個和諧的國內環境,一個和睦的社會氛圍。
其二,契合了“解”的需要。
社會中的矛盾是無處不在的,無法回避。一個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冒出來。因此,社會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人類取得了飛速的發展。沒有矛盾,人類的發展就會停滯不前。但僅僅有矛盾,社會是不會進步的,解決矛盾,社會才會進步。為了解決光明問題,人們發明了電燈;為了解決行路問題,人們發明了汽車;為了解決通信問題,人們發明了電話。當我們面臨解決犯罪問題的新的要求的時候,我們就需要一種制度來解決。從這個意義來說,刑事和解制度是應運而生的。
其三,契合了“創”的需要。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我們曾經給世界帶來了四大發明,創新給了我們民族巨大的榮譽。但是,近代以來,我們失去創新的力量,“祖制不可改”,導致了國力羸弱,落后挨打。所以,改革成為了中華民族重新站起的最好扶杖。陳云同志說過:“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實事求是是我們最好的創新之路。
二、刑事和解需要申請嗎?
刑事和解可以自行調解,無需申請,是當事人互諒互讓,雙方協商的結果。當然,在刑事訴訟的不同階段,也可以分別通過公安、檢察、法院進行調解。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七條 下列公訴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誠悔罪,通過向被害人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方式獲得被害人諒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和解:
(一)因民間糾紛引起,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
(二)除瀆職犯罪以外的可能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過失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內曾經故意犯罪的,不適用本章規定的程序。
第二百七十八條 雙方當事人和解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聽取當事人和其他有關人員的意見,對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進行審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協議書。
第二百七十九條 對于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公安機關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從寬處理的建議。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從寬處罰的建議;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對被告人從寬處罰。
實踐中并不是任何一件刑事案件都可以進行刑事和解,往往針對的都是過失犯罪或犯罪情節較輕的犯罪。
三、刑事和解的程序是怎樣的?
刑事和解的主要程序如下:
1、刑事和解的啟動程序。檢察機關適用刑事和解通常有三種啟動方式:一是當事雙方自行提出達成和解的愿望;二是當事人雙方親屬、代理人、辯護人代為提出和解請求;三是檢察機關對符合刑事和解條件的案件而沒有進行和解的,告知當事人可以進行和解。這三種方式都有適用的意義,因而都應當予以肯定。
2、刑事和解協議的達成。檢察機關適用刑事和解,應當要求當事人雙方達成和解協議。
一是當事人雙方可以就賠償損失、恢復原狀、賠禮道歉、精神撫慰等民事責任事項進行和解,并且可以就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是否要求或者同意檢察機關對加害人從寬處理;
二是雙方當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權達成和解,當事人的近親屬、聘請的律師以及其他受委托的人,可以代為進行協商和解等事宜。
三是雙方達成和解的,應當簽訂書面協議,并且必須得到當事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確認。
3、刑事和解協議的審查。檢察機關對當事人雙方達成刑事和解協議的,應當重點審查以下內容:
一是當事人雙方是否自愿,從提出和解申請到達成和解協議的全過程均應該是受害人、被害人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任何形式的強迫、威脅、引誘進行刑事和解的行為均不符合自愿原則的要求。
二是檢察機關應當對和解協議的內容進行審查,既要審查和解協議的合法性,即刑事和解必須符合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刑事政策的要求,不得違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利益。
三是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親屬是否明確表示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予以諒解。
四、刑事和解能免于起訴嗎?
刑事和解后是否可以免于起訴,需要看符不符合不起訴的條件。
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案件,認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作出起訴決定,按照法院審判管轄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認為不具備起訴條件的,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
根據法律規定,人民檢察院對案件作出不起訴決定,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人民檢察院經審查后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依法不應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比如在偵查當中把事實搞錯了,或者對法律理解有誤,把不屬于犯罪的情況當作犯罪來追究,或者把無辜的人誤認為是犯罪嫌疑人,也有的是因為行為人是精神病人或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依照法律規定不能追究刑事責任,等等,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2.人民檢察院對于退回補充偵查的案件,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案件,對于證據不足,事實不清的,應當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或者自行偵查,一般情況下,檢察院不應當不經過補充偵查的程序而直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只有經過補充偵查后,仍然證據不足,才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比如經過補充偵查,仍然缺乏定罪的主要證據或基本的證據,或者定罪的證據存在疑問,又無法查證屬實,各種證據之間有矛盾,不能合理排除,有可能得出其他結論的,等等,都屬于證據不足的情況。但是不是一定要經過兩次補充偵查后,才能作出不起訴的決定,法律沒有要求。即便案件只經過一次補充偵查,只要人民檢察院認為證據不足,而又沒有必要進行第二次補充偵查的,就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3.犯罪嫌疑人有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
刑事訴訟法第16條規定了以下幾種情形:
第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第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第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第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第五,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4.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對這種情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的。這主要是指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如有的犯罪是初犯,且沒有造成較嚴重的后果,有的是過失犯罪,情節也比較輕,不判處刑罰,更有利于對其本人的教育。另一種情況是,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應當或者可以免除處罰的,如犯罪后自首、有立功表現、犯罪未遂、犯罪中止、或屬于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等,刑法對這些情況分別都作了具體規定,其中有些可以免除處罰,有些應當免除處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工傷鑒定十級法律時效是多久
2020-12-13兩個法律沖突怎么解決
2021-03-26如何對債權進行分類
2020-12-07超市購物車需要1元才能用是否侵權
2021-02-09政府單位非法招工如何處罰
2021-01-024歲寶寶在超市跌倒了誰的責任,法律是怎樣規定的
2021-02-18免責條款有何用
2021-03-13試用期離職是否受競業限制
2021-02-23生產線外包
2020-11-11免責條款不說明保險事故就不免責
2021-02-10申請設立保險公司所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2020-11-19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以騙取保險金為目的,應當受到法律制裁
2021-03-08保險合同的解除形式可分為
2020-12-18重復保險如何賠付
2021-02-08保險合同的中止與終止有什么區別
2020-12-11影響我國農村集體所有制承包經營權土地流轉都有什么因素
2021-03-03安置房上市交易要補土地出讓金嗎
2020-11-19土地轉讓的稅費都包括什么
2021-01-07拆遷補償方案有統一標準嗎
2021-02-15企業拆遷的時候天然氣會賠償嗎,賠償范圍包括哪些
202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