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證人資格的認定
保證合同的主體是指在保證關系中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當事人。通常是指主債權人和保證人。在合同關系中,只有雙方當事人均具有主體資格,合同才能有效成立。在不同類型的合同中,對主體資格的要求不一樣。當然,在同一合同中對主體資格的要求有時也是不一樣的。保證合同中的債權人,由于其在主債中的地位、身份已定,在保證之債中又為純受利益者,因此對其資格沒有多加限制的必要。而保證人是保證合同中唯一負有義務者,其資格與能力關系到保證合同能否得到履行,因而需嚴格界定。關于保證人資格問題目前理論界有三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作為合格的保證人,只須具備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即可(《擔保法》第十條:“保證人與債權人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保證合同。”)第二種觀點依據《擔保法》第七條規定(唐*華:《最新擔保法條文釋義》,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33—34頁。)認為,作為擔保債務履行的保證人,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是清償債務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擔保法》第七條規定:具有代為清償能力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證人。)第三種觀點把民事行為能力和清償債務的能力作為保證人的資格條件,但同時又認為行為人是否具有清償債務的能力并不影響保證合同的效力(林-輝:《擔保法例解與適用》,**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102頁;鄒*林、常-敏,《債權擔保方式和應用》,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5頁。)我們認為,?
1.保證人作為保證合同的一方當事人,首先必須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這是保證合同有效成立的必要條件。?
就自然人而言,只有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者才可擔任保證人。因為保證合同是單務合同,保證人是僅負擔保義務而不享有權利。因而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行為能力的人不享有訂立保證合同的資格。有的人主張,無完全行為能力的人可由其法定代理人代訂保證合同。其理由是,按照《民法通則》第12條、13條規定,無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不能獨立進行民事活動的,可由其法定代理人或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我們認為此種觀點不可取。因為法定代理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護無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利益,而保證合同的目的是保護債權人利益而不是保護保證人利益,所以,即使無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足夠的財產能為第三人償債,其法定代理人也不應代其訂立保證合同。法定代理人代無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設定保證的,保證應為無效。法定代理人因此而給債權人或無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損害的,應負賠償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刑警隊查指紋需要多少天
2021-02-10污染物生產者是否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2020-12-03子女不贍養老人該如何
2020-12-25利用區塊鏈信息服務從事違法活動如何處罰
2020-12-09公司合并合同的主要條款有哪些
2020-11-22請求交通賠償需準備的材料
2021-01-03買賣婚姻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2020-11-21船舶糾紛屬于什哪里管轄
2021-01-27顧客在商場專柜受傷該如何索賠
2021-02-01c1駕照實習期扣分規定有哪些
2021-03-10以房養老和養兒防老哪個更告譜
2020-11-26保險合同的訂立
2020-12-25論保險合同的無效──從世都百貨退保風波說起
2020-12-29保險合同中或字引發了一場官司
2020-11-29理賠官司獲得精神損害賠償
2021-03-08外資保險公司的保證金可以動用的情形
2021-03-24事故中汽車失火保險公司會賠嗎
2020-12-19司機太激動操作失誤,乘車人被本車壓傷,保險公司是否賠償
2021-01-26保險公司賠償多久能到賬
2021-02-03保險合同中出現的哪些條款無效
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