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消費者的主體范圍有哪些
(一)消費者的主體范圍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消費者只包括自然人,而不包括法人、其他組織,因為“消法”作為經濟法當中較為重要的一部法律,其實質在于維護交易公平、促進市場發展,故而只有交易雙方因實力差異、獲取信息能力不同等原因造成地位明顯不平等時,才可以放棄民法中“雙方平等”、“買者自負”等原則,對處于弱勢的一方進行傾斜保護。顯然在傳統實體交易中法人甚少處于弱勢地位,故而將其排除在消費者行列之外情有可原。
(二)金融消費者的主體范圍筆者同意在傳統領域中,消費者不應當包括法人或其他組織。但是金融行業有自身的特點,一旦消費行為向金融領域延伸,上述結論是否依然可靠?筆者認為不盡然。消費者之所以不包括法人,主要是由于以下三點:
一是“消法”的立法宗旨是保護弱者,法人在交易過程中不屬于弱者,甚至處于強勢地位;二是“消法”所賦予消費者的權利中,有一部分只能由自然人享有;
三是即便法人購買了商品、服務,歸根結底還是由個人進行消費。以上理由在傳統領域中十分合理,而一旦涉及到金融領域則有待商榷。
首先法人是否一定不屬于弱者?目前大多數研究涉及此問題時總是一帶而過,似乎認為“法人不屬于弱者”是一個不必證明的常識,但筆者建議從“事前預防”與“事后救濟”兩個方面具體分析主體地位,其分別對應消費者“信息獲取能力不足”以及“實力弱小、維權困難”這兩大困境。
目前的立法實踐一般著眼于“事前預防”,即強調經營者信息公開以保證金融消費者進行合理判斷,而甚少提及“事后救濟”中的傾斜保護,以致部分學者認為特殊保護的原因僅在于主體無法獲得真實、有效的信息,卻忽略了其自身實力大小對救濟效率的影響,認為那些“實力不對等,但信息對稱”的主體不屬于金融消費者。但我們很難將一位雖然具備專業金融知識卻清貧的教授排除在特殊保護之外,而顯然這樣的主體可以憑借其專業知識獲得足夠信息。因此在判斷主體是否屬于金融消費者時,其事前與事后的地位都不能忽視。在“事前預防”中,除監管機構通過各種規定公開市場信息之外,消費者本身的素質亦是一大關鍵,而消費者的技能水平并不能孤立地看待,需要結合市場大環境進行綜合評判。
傳統實體市場的信息獲取并不復雜,消費者只需要得知產品的基本信息如產地、生產日期等即可做出大致正確的判斷,故而此時法人相較于自然人確有更多的信息獲取渠道。
要在現實生活中的的實際情況是比較復雜的,當然具體問題要我們具體是分析。如果您情況比較復雜,本網站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征地審批需要什么手續
2021-02-24行政復議申請人主體是否合格的案件分析
2021-01-29驗資費用的收取標準
2020-12-18申請認定馳名商標的三種途徑是什么
2021-03-12有限合伙人財產份額的繼承應該注意些什么
2021-02-23酒店停車場車輛損壞責任如何認定
2021-01-05監護人有權查看被監護人隱私嗎
2020-12-02協議限制離婚自由歸于無效
2021-02-27指定管轄的取證困難
2020-11-12輕微撞車逃逸扣12分后多久能重考駕照
2021-01-07兩高聯合出臺危險駕駛罪司法解釋
2021-02-08主合同和補充合同沖突怎么辦
2020-12-15訴訟離婚需要什么條件
2021-01-04離婚個人財產和共同財產如何區分
2021-03-11冤假錯案警察怎么處理
2021-01-04銀行卡被司法凍結了,公安局會聯系嗎
2021-03-08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可以提高注冊資本嗎
2021-03-13受欺詐訂立的買賣合同有效嗎
2020-11-17合同侵權能主張精神賠償嗎
2020-11-13工程嚴重延期是否可以不履行合同
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