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犯是依照刑法被剝奪了生命權的人,何談死刑犯的生命權?可是浙江省鹿城看守所花重金搶救一名被一審判處死刑的被告人在社會上所引發的爭論卻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死刑犯是否具有生命權?持否定觀點的人認為:在我國,無論“坦白從寬,抗拒從嚴”,還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刑事政策,都是針對可能通過刑事處罰改造的違法犯罪分子,而對于一個已經被宣判剝奪生命權的死刑犯,任何寬大政策和優待措施對他來說都已喪失了意義,在目前我國還有很多人因為無錢治病而瀕臨困境的情況下,國家投入大量的社會公共資源挽救其生命,似乎是在浪費納稅人的金錢。而且,被搶救過來的死刑犯還將面對死刑,這對死刑犯來說是非常殘忍的。持贊同觀點的人認為:鹿城看守所的做法體現了人道性,死刑犯只要沒被執行死刑之前,他就具有生命權,在其生有重病的情況下,看守所就有搶救的法律義務,這也體現了我國憲法對公民生命權的保護。
死刑犯到底應不應該具有生命權?對這個問題,可從兩個角度來分析。
第一,死刑犯在未被依法執行死刑前應具有生命權。生命權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權利,是享有其他權利的基礎,并且生命權生而平等,不因種族、民族、性別、身份等而有所差別,更無法以金錢來衡量其價值,在未被法律剝奪之前,均應平等地受法律保護,死刑犯這一身份決不能構成生命的等級、輕重。死刑犯之死,是為其罪,而不為其病,所以只要法律還沒有最終判處并執行死刑,罪犯就有生存的權利,這是法律精神本質的體現。同時司法機關依法保障罪犯的生命健康權也是為了保障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這是法律賦予司法機關的職責。《刑事訴訟法》第111條規定:“下級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執行死刑的命令后,應當在七日以內交付執行。”第112條規定:“指揮執行的審判人員,對罪犯應當驗明正身,訊問有無遺言、信札,然后交付執行人員執行死刑。在執行前,如果發現可能有錯誤,應當暫停執行,報請最高人民法院裁定。”由此可見,《刑事訴訟法》對死刑規定了嚴格的執行程序。死刑的執行是《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執行中的一種,是司法機關將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所確定的刑罰等內容付諸實施的一種法定行為。按照《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執行死刑,既是嚴格執法的一種體現,也是為了實現法律的尊嚴與目的,因此司法機關依法保障罪犯的生命健康權而不是任其病死并最終將其交付執行,不僅是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責,也是為了實現法律的尊嚴與目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被遣送出境是什么意思
2021-02-27個人違法記錄保留多久
2021-01-29二手房押金能退押金嗎
2021-03-1615萬的款付律師費多少
2021-03-05法律援助服務針對哪些種類的案件
2021-01-01法醫鑒定多少天有效期
2021-03-22股權激勵行權有時間限制嗎
2021-02-05調解撤訴的案子是一審終審嗎
2021-01-27合同陷阱都有哪些形式
2021-02-27單位集資房什么時候能上市買賣
2021-03-23保險公司再保險的相關知識有哪些
2021-02-16公眾責任保險合同的基本內容
2021-02-27海事保險合同有哪些規定?
2021-03-02離婚后保單應怎樣分割
2021-02-20保險合同解除后已付保險金是否應全額返還
2020-11-26車禍理賠多少錢合理
2021-02-19保險公司分支機構哪些變更事應報中國保監會批準
2020-11-20保險公司免責條款是否合法有效
2021-03-19保險經營范圍和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有限制嗎
2020-12-14投保后投保人可以享有哪些服務
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