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刑訴法是對刑事案件辦理過程中的一些事項作出規定的一種法律。我們知道,法律的原則是公平與公正,對于案件中的當事人,無論是受害者還是犯罪嫌疑人,都應公平對待。如果在審判過程中審判人員與當事人有利害關系的,可能會導致該案件的審理失去公平。那刑訴法工作中發現這種情況怎么辦?一起通過以下文章來了解一下吧。
一、刑訴法工作中發現審判人員與當事人有利害關系怎么辦?
第二十八條 【回避事由和方式】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回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要求他們回避:
(一)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的近親屬的;
(二)本人或者他的近親屬和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
(四)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
二、回避的種類
1、自行回避。自行回避是指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等在刑事訴訟中遇有法定的回避情形時,主動要求退出訴訟活動的制度。
2、申請回避。申請回避是指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認為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等有法定應當回避的情形時,向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等提出申請,要求他們退出訴訟活動的制度。申請回避是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一項重要訴訟權利,公安司法機關有義務保證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充分有效行使這一權利,有義務告知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享有申請回避權,并且不得以任何借口限制、阻礙或者剝奪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該權利的行使。為保障當事人在了解辦案人員情況的基礎上有效行使申請回避的權利,最高人民法院《解釋》第26條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規則》第22條都明確規定,在告知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請回避的權利的同時,也要告知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及書記員的姓名等情況,以便其了解辦案人員是否具有應當回避的事由。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為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可以申請相關人員回避。
3、指令回避。指令回避是指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等遇有法定的回避情形時,沒有自行回避,當事人等也沒有申請回避,其所在機關的有關組織或負責人可以依職權命令其退出案件訴訟活動的制度。
該審判人員應回避案件的辦理,以保證法律的公平公正。回避可以由案件的當事人提出,也可以由審判人員自行提出或由司法機關負責人命令其退出該訴訟過程。除了當事人以外,如果司法機關工作人員與案件當事人的近親屬以及代理人有利害關系的,也應回避。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哪些情況應當回避
醫療糾紛訴訟怎么請求回避
刑事訴訟上訴期限是幾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子是老人的名字動遷怎么辦
2021-03-03異地離婚需要哪些手續
2021-02-04與外商投資有關規范性文件未公布的是依據嗎
2021-02-10船舶買賣定金能退嗎
2021-01-08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最遲多久出來
2020-12-08未達法定年齡的婚姻的效力如何
2021-01-16人身損害賠償怎么計算
2020-11-22央行新規,發微信紅包須證明"你是你"
2020-11-18合同變更的原因包括什么方面
2020-12-23什么叫集資房,集資房買賣最新規定
2021-01-05抵押擔保的種類有哪些,哪些財產可以做抵押
2020-12-29在哪些情形下勞動合同將會終止效力
2021-02-12勞動合同終止的,用人單位是否支付經濟補償?
2020-12-21競業限制補償金怎么領取
2021-01-23暫時失去意識致人損害是否應當賠償
2020-11-18什么情況必須先經過勞動仲裁
2021-02-12技術聘用合同是否屬于勞動爭議
2021-01-18淺析保險人在保險合同中欺詐行為的認定與救濟
2020-11-17車上人員責任險常見問題
2020-11-29家財被盜未及時報案保險公司拒賠
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