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詢:
2007年1月,林某開辦了一家經營家用電器的私營公司。由于對市場行情、消費時尚判斷失誤,加之經營、管理不善,僅半年時間,公司便嚴重虧損,不但投入的三十萬元資金打了水漂,甚至還欠下巨額債務。2007年8月,公司被迫停業。時年四十有五的林某見自己半輩子積蓄轉眼化為烏有,心中很是不甘,為解決自己后半生的生活,林某于是隱瞞公司虧損、欠債、停業真相,以急需資金周轉為由并承諾給予千分之五的月利率,分別向三位好友借得人民幣各十萬元,均言明期限為一個月。然后,林某于2004年9月帶著妻子、女兒隱姓埋名,躲避數百里外的農村居住。一直到2008年8月,被公安機關查獲,林某既沒有同三位好友聯系,也未向任何人透露音信。
律師回答:
林某的行為已構成合同詐騙罪。
相關法律知識:
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或者僅履行合同小部分,而對合同義務的絕大部分無履行誠意以騙取財物的行為。民事欺詐行為是指在民事活動中,一方當事人故意以不真實情況為真實的意思表示,使對方陷于錯誤認識,從而達到發生、變更和消滅一定民事法律關系的不法行為。兩者的相同點在于:一是兩者都發生在經濟交往活動中,都有明確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合同存在;二是兩者在客觀表現是都采用欺騙方法;三是兩者主觀上都有明顯的故意,不存在過失問題;四是行為人都可能對對方的財物處于占有狀態。但兩者存在區別:一是目的不同。民事欺詐行為的當事人采取欺騙方法,旨在使相對人產生錯誤認識,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法律行為,然后通過雙方履行該法律行為謀取一定的“非法利益”,其實質是牟利。而合同詐騙雖然客觀上可引起他人一定民事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但行為人并沒有承擔約定民事義務的誠意,而是只想使對方履行那個根本不存在的民事法律關系的義務,直接非法占有對方財物。合同詐騙是以直接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為故意,而民事欺詐則是通過雙方履約來間接獲取非法利益。二是客觀方面表現不同:在行為方式上,合同詐騙罪都是作為;而民事欺詐行為則不僅表現為作為,還有相當一部分表現為不作為。合同詐騙構成犯罪的要由刑法來調整,而民事欺詐行為只能由民事法律來調整。三是合同詐騙的行為人根本沒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實際行動,民事欺詐行為中往往仍有民事內容的存在且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一定的實際行動。四是合同詐騙的行為人往往會冒充合法身份,民事欺詐行為人一般無須假冒合法身份。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被人故意咬傷怎么賠償
2021-02-07上課期間老師訓學生出去跳樓身亡學校承擔什么責任
2021-03-07商標被侵權了怎么辦
2020-11-15立約定金轉為預付款可以嗎
2021-02-19交通肇事可以假釋嗎
2021-01-31農民工維權討薪技巧2020
2020-12-05婚前財產離婚后能分嗎
2020-12-26抵押物有哪些種類
2021-01-08勞動合同過期半年沒有續簽怎么辦
2021-03-14實習期工資可以現結嗎
2020-11-13公司是否可以單方面給員工降薪
2020-11-12人壽保險公司的責任是什么,人壽保險合同有哪些內容
2020-12-13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中的保險利益
2020-11-12什么是投保單
2021-02-13怎么理解委托一審法院續保保全
2021-01-26人身保險投保方擁有怎樣的權利
2021-01-28什么叫提存保險金
2020-11-30無證駕車所致財損保險會不會賠
2020-12-13盡快得到保險理賠償的方法有哪些
2021-02-20保險免責條款應該怎么樣才算有效
20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