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賠償糾紛是很常見的民事案件,其中一個比較大的賠償項目是"被撫養人生活費",一個人在交通事故中受傷致殘,其勞動能力自然受到影響,其父母(喪失勞動能力)、子女(未成年)將來所應得的撫養費自然也會受到影響,所以交通事故的責任方應當給予補償。
當然,具體如何補償,法律沒有特別明確的規定,各地實務操作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是必須達到一定的傷殘等級,法院才會判決支持被扶養人生活費,如果雖然傷殘,但等級不夠,法院通常不會支持這項賠償。有些地方,則是只要能達到傷殘,哪怕是最低級傷殘(十級),法院也會支持被扶養人生活費。
以上都是常識,同行皆知,小編就簡略帶過,不過多闡述了,下面要談的,是一些特殊情況。先要說明的是,或許是見識所限,小編并未查閱到法律上有明確規定,因此只能從法理和審判實踐來探討。
特殊情況一:
在交通事故發生時,無子女,但自己(或者其配偶)已經懷孕,并且在起訴時(判決前)已經生育,則這名子女有沒有被扶養人生活費?
小編辦理過此類案件,也查閱過的一些類似案件,法院普遍的做法是支持被扶養人生活費的。這個很好理解,畢竟事故發生時已經懷孕,胎兒雖然尚不是法律上的"人",但既然在之后已經成功生育,則支持其撫養費也是合適的。法律依據雖然沒有,但勉強說的話,參照《繼承法》的精神,對胎兒的權益加以特別保護,似也說得通。
那么由此引申出第二種情形。
特殊情況二:
在交通事故發生時,無子女,也未懷孕,但在事故發生后懷孕,并且在起訴時(判決前)已經生育,則這名子女有沒有被扶養人生活費?
這比第一種情形更進一步,事故發生時還未懷孕,連"胎兒"都沒有,那么應當如何判斷?如果說前一種情形還勉強有"繼承法"可以參照類比,此種情形就連參照的法律都找不到了。
小編曾與一位法官討論這個問題,法官的看法是:第一種情形,他支持被扶養人生活費,但第二種情形不支持。理由是:第一種情形,事故發生時已經懷孕,則任何人都可以合理地預期將來有一個孩子出生(只要不出現意外),而在訴訟時,孩子也的確出生了,預期變成了現實,那么支持其被扶養人生活費較為合理。而第二種情形,連懷孕都沒有,也不存在"將來會有一個孩子出生"的合理預期,如果也支持的話,則未免太過。
小編也覺得此言有理,但話又說回來,舉個例子,假設受傷者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女子,新婚燕爾,尚未懷孕,但"她會在未來的短時間內懷孕生子",難道不也是一種完全可以合理預期的事情嗎?如果在訴訟時,這種預期也的的確確變成了現實,剛剛出生的小生命就活生生地擺在面前,那么為什么不應當支持呢?
再可以引申到第三種情形。
特殊情況三:
在交通事故發生時,父親未滿60歲,母親未滿55歲(實踐中通常即以此作為區分有無勞動能力的界限,這里暫不考慮那些雖然年齡不大,但確實喪失勞動能力的情形),但在起訴時(判決前)已經年滿,則是否支持被扶養人生活費?
小編個人看法,認為應當支持。小編曾經在代理的幾個案件中嘗試爭取,但無一例外被駁回。小編在不同時間、不同法院與不同的經常辦理交通事故的法官交流過這個問題,基本上都持否定態度,認為只要在事故發生時年齡未滿,即不能支持被撫養人生活費。
但嚴格來說,第三種情形和第一種情形,有什么區別呢?都是事故發生的時候,尚不具備"被扶養人"的資格,在訴訟時具備了,既然胎兒誕生是合理預期,59歲的父親年滿60歲退休,怎么就不是合理預期?胎兒有可能夭折,老人有可能過世,風險都是一樣存在的,既然他們都越過風險,站到了法庭上,在訴訟時已經符合了標準,那么厚此薄彼的理由何在呢?
甚至可以再進一步。
假設張三在交通事故中受傷了,殘疾了,張三的父親現在還年輕,55歲,距離退休還有5年。張三當然不可能等過5年再起訴,那么現在張三起訴的時候,能不能主張"小編父親現在未喪失勞動能力,所以無法主張被扶養人生活費,但小編保留權利。由于交通事故造成小編的傷殘,喪失了一定勞動能力,其扶養能力必然受到一定減損,這是客觀事實。如果五年后,小編父親仍然在世,那就符合了法律標準,屆時小編再來主張被扶養人生活費。另外,考慮到訴訟時效,小編會每年都向被告發函,重申權利的"?
這個假設聽起來很荒謬,相信不可能有哪個法官會支持,但從道理上說,這和"未出生的胎兒"有何區別?只不過胎兒等10個月就會出現,時間較短,而張三的父親要等五年,時間比較長。但只要不超過訴訟時效,時間長短有何區別?
小編再舉一個或許可以用來參照的例子,也是一個交通事故案件的裁判標準。
眾所周知,目前小編國區分農村戶口和城鎮戶口,導致在交通事故中的賠償往往不太公平,農村人的賠償標準比城鎮人低很多。那么,假設一個人,他發生事故的時候是農村戶口,訴訟時轉到了城鎮戶口,此種情況下,應當按照何種標準計算賠償?
對此,民一庭有一個指導性意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5條、第30條之規定,在二審終結前,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受害人由農村戶口轉為城鎮戶口,并已在城鎮居住生活的,應當適用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標準確定殘疾賠償金數額。"
在這個例子里,事故發生時是農村戶口,訴訟時是城鎮戶口,所以就按照城鎮戶口來計算殘疾賠償金了。以此類推,是不是可以說,事故發生時的狀況并不是裁判的標準,應當以訴訟時--準確地說是"二審終結前"的狀況為標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西安老人住院子女最多可休多少天
2021-02-26放棄專利權的情形有哪幾種
2021-02-252020離婚訴訟狀怎么寫
2021-01-13國有土地出讓金標準是怎樣的
2021-02-11離婚協議中六種無效的約定
2021-02-12如何申請離婚財產保全
2020-12-13房子被火燒了,還有一層可以往上建嗎
2020-12-23勞動合同終止的,用人單位是否支付經濟補償?
2020-12-21人壽保險應該如何理賠,壽險理賠需要的材料是哪些
2021-02-012020年航班取消賠償標準
2020-12-31建工險延期最長時間是多久
2021-01-15被保險人與第三人已履行調解協議,保險公司是否免責
2020-12-05酒后駕車被撞死 保險公司可拒賠
2020-12-05無證駕車所致財損保險會不會賠
2020-12-13怎么對保險業非法集資處理
2020-12-07出事后保險公司要通話記錄做什么
2021-01-06買了不計免賠為什么不能全賠
2021-03-24投保人解除合同需要經被保險人同意是否合法
2021-01-07車子沒買保險可以上路嗎
2021-02-01個人保險代理人的法律地位之爭 代理關系抑或勞動關系
202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