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論。在傳統民法中,人身損害所導致的損害一直被確定為兩類——物質損害與精神損害(非財產損害)。前者指因人身損害造成的受害人的物質損失,如醫療費、誤工費、喪葬費等;后者指受害人因人身損害所遭受的精神痛苦。這種劃分概括了人身損害的全部損失,不承認在此之外還另有其他損害情形和其他賠償類型,法律也一貫以此為標準建立相關的賠償類型機制。
一元論。人們受到前述典型案例的啟發,似乎開始對傳統賠償類型發生置疑,認為二元論會造成境況相似的受害人在獲得賠償時卻相差懸殊,而這體現了一種實質上的不公平。在置疑者們看來,同一侵權事故中的死者,就因為他們身份、年齡、居住地、家庭背景等外在因素的不同,獲得的賠償就有如此大的差異是人格歧視的表現,反映出社會對人格的尊重程度嚴重落后于時代發展。因此只要因傷害侵權致人死亡,“原則上講,初生的嬰兒與耄耋老人的生命權具有同等的價值。該計算的出發點是:謀求盡可能平均的賠償。”
本論文介紹人身損害賠償標準,對人身損害賠償標準進行解讀。內容提要:本文以類型化的分析方式,結合不同觀點,探索人身損害賠償的根本目的,并通過對生命價值的研究,得出不存在獨立于物質賠償與精神撫慰金之外的其他賠償類型,民法傳統的賠償模式具有合理性。
三元論。還有人提出,在以人為本的社會中強調人格尊重和人格平等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按照傳統的損害二元論考慮到物質損害與精神損害雖然沒錯,但無法涵蓋受害人損害的全部,換言之,其遺漏了人身損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損害內容——“生命價值”。依此觀點,“生命價值”也可稱之為“命價”,是獨立于物質與精神損害之外的第三種損害,現代社會,應采取三元結構的賠償機制,即物質賠償、精神賠償以及“生命價值”賠償。而傳統民法中之所以出現人身損害賠償的“同命不同價”是因為忽略了第三種需考慮的主要元素,沒有充分體現當前人格尊重、人格平等的社會特點。相反,如果對所有受害人的賠償法律在計算賠償數額時都包含了以上三類損害,則不會發生在不同的受害人之間存在過大的賠償差距的情況,結果會較為公平。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買到三無產品怎么投訴
2021-03-08特許經營合同的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1-01-17女職工懷孕期享受的待遇
2020-12-20專利申請的消極條件是什么
2020-12-04前罪緩刑期間再犯罪是否構成累犯
2021-03-19監護過失是否要承擔侵權責任
2020-12-31婚姻自由原則內容包括哪些
2020-11-30工傷賠償程序該怎么走?
2021-01-24在商場受傷怎么辦,都可以索要賠償嗎
2021-01-31單方解除合同的法律后果
2021-03-24簽了就業協議又想解約
2020-12-16競業限制是先仲裁還是先起訴
2021-03-22同居有經濟補償嗎
2021-02-13遭遇口頭辭職該怎么辦
2021-02-02人壽保險合同履行地確定
2021-01-20意外保險車禍能賠多少錢
2020-12-17人身意外傷害的定義是什么
2021-01-13航班延誤險怎么賠償
2020-12-12保險公司賺錢的方式是什么
2020-12-17車險損與三者險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