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罪的預備未遂和中止刑法是怎么規定的?
犯罪的預備未遂和中止刑法是根據我們國家的刑法當中的第13條指的就是在預備狀態當中沒有實現犯罪的結果發生,后者的話它主要是由于自己主觀意見所導致的犯罪,存在著一些暫時中斷的情況,犯罪預備中止刑法十三條的規定是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一)根據其發生的時空范圍,可分為預備中止、未實行終了的中止以及實行終了的中止。
1、預備中止即發生在預備階段的中止,如為殺人買刀后中止。
2、未實行終了的中止即發生在行為尚未實行終了時的中止,如強奸行為人基于被害人的說服而停止犯罪。
3、實行終了的中止即發生在犯罪行為實行終了的中止。如投毒殺人等。
(二)根據行為人是否以積極的行為中止自己的犯罪行為,可分為消極中止和積極中止。
1、消極中止消極中止是指自動的放棄犯罪。
2、積極中止積極中止是指行為已經實行終了但結果尚未發生的情況下,有效的防止結果的發生的中止。
二、相關知識說明
1、定義
犯罪預備亦稱預備犯。是為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行為。故意犯罪中介于犯罪決意與著手實行犯罪之間的一個階段。行為人在此階段上,主觀方面具有犯罪的直接故意,即明知其預備行為是為侵害某種客體制造條件,并希望以此保證犯罪的既遂。
客觀方面表現為為實施犯罪而準備工具、制造條件,既可以是作為的形式,也可以是不作為的形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的行為。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
中止行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勵的行為;犯罪中止形態則是犯罪的狀態,應當負刑事責任。
2、構成要件
我國現行刑法第24條第1款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對于很多的人員,他們可能并不了解到一個犯罪的具體的狀態,一般情況下來說的話,有犯罪的預備狀態,還有就是犯罪正在實施的狀態,不同的犯罪狀態,它會直接影響到后續的量刑的標準性的問題。
犯罪預備的認定原則是什么
犯罪預備量刑處罰是怎樣的
如何區分犯罪預備與犯罪中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滴滴車司機殺人如何判
2021-01-28掛牌公司如何分立
2021-03-18產品本身是否屬于商業秘密
2021-03-25房產抵押后法院還可以凍結嗎
2021-02-28多人建筑合同糾紛如何起訴
2020-12-08自愿加班有加班工資嗎
2020-12-07旅游人身意外險有什么規定
2021-01-14產品質量責任險中的賠償處理方面有什么規定
2021-02-08產品質量保險的保險范圍是什么
2021-01-16海洋貨物運輸保險有哪些種類
2020-12-11保險公司提出開業申請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2021-01-29第三者強制責任險賠償的歸責有哪些原則
2020-11-26上班路上被人撞傷住院,可以認定為工傷嗎
2020-12-29保險合同沒簽字想退保,怎么進行
2021-03-15代理人的承認可以視為當事人的承認嗎
2020-12-03變額年金 VariableAnnuity
2021-03-07未經發包方同意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有法律效力
2021-01-21土地轉包后收益歸誰
2020-12-07村集體以土地流轉的名義出賣農民土地怎么辦
2021-03-12公務員能接受農村拆遷賠償嗎
202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