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限定重傷3人以上才構成犯罪,不符合刑法第133條的立法原意。
《解釋》第2條第1款規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中第(1)項規定:“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傷3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這里把交通肇事致人重傷構成犯罪的標準提高到3人以上,換句話說,重傷1至2人的,即使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也不構成犯罪。這似乎不符合刑法第133條的立法原意。根據刑法第133條的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就構成犯罪。刑法在這里對重傷的人數和死亡的人數都未加限定,那就說明,不論是重傷一人,還是死亡一人,都構成犯罪。為什么《解釋》只將重傷的人數提高到3人,未將死亡的人數提高到3人呢?當然,死亡的結果比重傷重,致1人死亡即可抵上致3人重傷的社會危害性,這是沒有爭議的。但問題是,死亡比重傷的社會危害性大的邏輯關系,并不能說明重傷一人的社會危害性就達不到犯罪的程度。就像貪污300萬元比貪污10萬元的社會危害性大,但不能說明貪污10萬元就不構成犯罪是一個道理。刑法第133條對致人重傷或者死亡的人數都未加限定,顯然說明其意在于重傷1人也構成犯罪。因而,《解釋》將致人重傷構成犯罪的標準提高到3人以上是值得商榷的。
與此相聯系,《解釋》第2條第2款將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實為1至2人)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另外增加了幾種情形,作為犯罪構成的要件。如果不具備這些情形之一,重傷1至2人,即使負事故的全部或者主要責任,也不構成犯罪。筆者以為,這也改變了立法的原意。其實,按照刑法第133條的規定,交通肇事只要重傷一人,就構成犯罪。《解釋》另外增加這些條件,實際上是改變了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
(二)交通肇事單純造成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有能力賠償的無罪,無能力賠償的有罪。這一規定符合時代精神,具有歷史性進步意義,但卻有超越司法權限之嫌。
《解釋》第2條第1款規第(3)項規定:交通肇事“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責任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30萬元以上的”,構成犯罪。這就是說,有能力賠償的,或者無能力賠償數額不足30萬元的,就不構成犯罪。這一解釋比較明顯地改變了刑法原有的規定。按照刑法第133條的規定,交通肇事只要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就構成犯罪,法條中并無“肇事者賠償了造成的損失就不構成犯罪”的規定。《解釋》的這一規定似乎是將國外的易-科制度引入我國的刑事司法實踐中,但實際上又與易-科制度大不相同。因為刑法中的易-科制度只是財產刑與自由刑的轉換,而《解釋》中的這一規定卻是罪與非罪的轉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逃稅罪認定和處罰是怎么規定的
2020-12-16信訪處理意見可否申請行政復議
2021-02-08承租人優先購買權被侵犯后應怎么尋求救濟
2020-12-20侵犯商業秘密罪如何判刑
2020-11-20商標侵權訴訟的證據收集方法
2020-11-30工作中猝死怎么賠償
2021-02-28房屋裝修合同多久終止
2020-12-12融資租賃合同法律關系中將涉及哪些主體
2021-03-16合同擔保方式有哪些
2021-01-04遺產繼承公證能改嗎
2020-12-12房產面積的測量是怎樣規定的
2021-01-13勞動者不承認勞動關系怎么辦
2020-11-10勞動爭議一審結束仲裁還有效力嗎
2021-02-10不激納養老金是否屬勞動爭議
2021-03-04勞動爭議是否可以工資結算了再申請
2021-02-24人壽險的投保額怎么計算
2020-12-27什么是公共交通意外險
2021-02-15合同生效后保險標的的危險程度是否確立
2021-01-04定值保險合同有什么優點
2020-12-07人身保險合同的成立
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