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六條規定:“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本條規定說明,不管造成了多么嚴重的損害結果,只要造成這種結果的行為人沒有故意或過失,行為人都不構成犯罪。也就是說,行為人是否犯罪首先取決于他在主觀方面是否具有罪過,即故意或過失。那么,如何認定刑事被告人主觀方面各要素呢?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但在目前的刑事審判當中,我們卻忽略了。這樣做的嚴重后果是導致冤案的產生。本文通過論述認為,犯罪主觀方面各要素的認定之所以復雜,原因在于犯罪主觀方面各要素屬于被告人的主觀意識與意志,而主觀的一切東西均來自于人的內心。我們無法深入一個人的內心去對他內心世界的狀況進行考察。只有通過與行為人危害行為有關的一些客觀事實來推斷(必然存在偏差)也即“認定”他的內心世界是個什么樣子,或者說他有沒有犯罪的罪過。因為犯罪故意或過失是一切犯罪必不可少的主觀條件,本文將重點從刑事被告人的故意或過失,并涉及目的和動機等犯罪主觀方面來探討刑事被告人主觀方面各要素的認定問題。一、犯罪故意的含義及其認定(一)犯罪故意的含義刑法上犯罪的故意是罪過形式之一,指故意犯罪的主觀心理態度。《刑法》第十四條對“故意犯罪”的概念作了明確限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其中就包括對“故意”一詞的解釋和限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某種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即為故意。犯罪故意包含兩項內容或稱兩種因素:一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危害社會的結果,這種“明知”的心理屬于心理學上所講的認識方面的因素,亦即意識方面的因素;二是行為人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這種“希-望”或“放任”的心理屬于心理學上意志方面的因素。實施危害行為的行為人在主觀方面必須同時具備這種方面的因素,才能認定他具有犯罪的故意而構成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即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要發生某種危害結果,也指可能要發生某種危害結果。對于這種結果,具有故意的行為人在意志方面是持“希-望”或“放任”態度的。“希-望”或“放任”的態度將決定行為人的故意是直接故意還是間接故意。對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的認定,按現行的刑法規定并不影響行為人所犯罪行的定性。在認定行為人的意識因素和意志因素時,對前者認定的復雜程度要遠遠高于后者。行為人的意志直接控制他的行為,從行為人實施的具體危害行為能夠幫助我們認定他的意志因素也即希-望或放任的心理態度,但對他意識因素的確定就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很難下這樣的結論,也即確定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是明知的。明知的內容應當包括法律所規定的構成某種犯罪所不可缺少的危害事實,亦即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客觀事實。具體來說包括三項內容:一是對行為本身的認識,即對刑法規定的危害社會行為的內容及其性質的認識;二是對行為結果的認識,即對行為產生或將要產生的危害社會結果的內容與性質的認識;三是還應當包括對與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相聯系的其他犯罪構成要件事實的認識,即對犯罪對象要有認識,對法定的犯罪手段要有認識,對法定的犯罪時間、地點要有認識。對刑事被告人主觀方面各要素的認定,應當包括對其意識內容(即明知與否)的認定和對其意志內容(即希-望或放任與否)的認定。與明知所包括的三項內容相一致,對行為人明知的認定也應從上述三個方面來認定;對行為人意志內容的認定,主要是認定刑事被告人對其明知的結果是希-望的或是放任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離婚財產有哪些內容
2021-02-02合同履行的內容
2021-03-20外貿公司注冊流程有哪些
2020-12-02婚姻法房產共有的情形有哪幾種
2021-02-24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是對重刑犯的嗎
2021-03-12快遞若保價損壞賠償是全額賠償嗎
2021-01-164萬元合同算欺詐嗎
2021-03-21小孩商場電梯受傷賠償應該找誰
2021-03-07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不受限制的特殊情況
2021-03-02實習期自我評價
2021-03-07物保法律如何規定的呢
2020-12-11合同上寫工作兩年后交保險合法嗎
2021-01-17再保險公司有什么樣的問題
2021-03-18保險合同如何生效
2021-01-21人身保險糾紛可以起訴嗎
2021-02-01保險法的修改與保險合同格式條款的改造
2021-01-20跳單條款是否一定獲得理賠
2021-03-13交通事故調解保險公司需要來嗎
2021-01-06故意傷害被保險人會有什么法律后果
2020-12-30一車投保兩份交強險能否都獲賠
2021-01-29